第143頁
“依孝宗皇帝舊例,仿祖制,一切循簡,不可鋪張奢靡。止於京受百官番臣賀,各地藩王鎮守不進方物,不得以尋瑞物為由擾民。”
“陛下聖明!”
群臣跪拜,山呼萬歲。
聖旨頒下,翰林院上下驟然開始忙碌。
自學士至侍讀,從侍講到修撰編修,幾乎要宿在值房。掛著兩輪黑眼圈,仍要熬油費火,筆下不停。搬運文書的小吏都是風風火火,捧著文卷跑過廊下,忙得腳不沾地。
抄錄好的大統歷先送禮部查閱,確認無錯漏,再由京衛快馬飛送各地。
依舊曆,先頒順天,再送應天,其後是中都鳳陽,再次是各地藩王府,最後是各府州縣衙。
原本,歸附的草原部落和西南土官亦在頒發之列。但禮部突然接到天子口諭,暫緩。
暫緩到何時,端看天子心情。
自弘治帝大行,北疆頻生兵禍,宣府大同烽火連天。西南同不太平,思恩府接連有土官生事,互相仇殺不算,更殺死朝廷派遣的官員,入山林為賊,搶奪邊民穀物牲畜,鬧得四川廣西等地多不太平。
朝廷怒而發兵,大軍未到,便先服軟。等官軍折返,繼續改搶的搶,該殺的殺,官印照領,賞賜照請。
天高皇帝遠,自恃朝廷“優容”,幾有無法無天之勢。
換做弘治帝,還要想一想,是否先禮後兵。朱厚照沒有這個習慣,倔脾氣上來,直接尥蹶子。
不服朝廷管?
好!
大統歷沒份,恩裳的金銀布帛統統劃掉。
主動承認錯誤,上疏請賞?
也成。
朕大度,內庫積攢百捆寶鈔,都送去西南。不夠沒關係,責令有司繼續印。十萬還是百萬,一個戳的問題。
聖旨發下,西南土官未及發表不滿,都察院的御史當先跳了出來。
“陛下,此違先皇舊例,亦乏仁愛,恐令西南之民心生怨憤,還請陛下三思!”
那邊造反,這邊還要給錢,不給就是不仁愛?
這叫什麼道理!
當他是軟柿子,隨便就能捏?!
朱厚照咬牙,告訴自己:不生氣,不和這幫腦袋拎不清的生氣。
“卿所言固有道理,然內閣亦有條陳,請朕節省濫用,謹慎恩賞,以強邊備,充實軍餉。”
仗著位置高,言官看不到,朱厚照抓了兩下脖子,引來劉健奇怪一瞥。
“西南土官,雖有思恩之名,卻無奉行之實。今朝歸附,明日復判。其心實險,非仁愛可以感化。”
言官的嘴不好堵,但朱厚照早有準備。
發下聖旨之前,特宣楊瓚覲見。
對付言官,楊瓚自有一套辦法。當場給朱厚照支招,向李東陽“求救”。
天子求助,李東陽自然樂於幫忙。沒有直接出策,而是聯合劉健謝遷再上條陳,請天子“節省”。
邊備戰事耗銀巨萬,光祿寺和戶部的庫銀很快見底,全靠內庫支應。天災頻發,各地稅糧和征銀遲遲未到,韓文急得火燒眉毛,內閣跟著一起發愁。
怎奈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夜雨。
半月之內,杭州、嘉興、紹興、寧波等府連發地動,災民逾萬,請朝廷發下賑濟。淮陽等地也有官文抵京,言應天等七府並通、和二州同日地動,又遇大雨,毀民居田地無數,明歲夏糧恐是無望。
為了賑災,戶部和光祿寺挖空心思,勉強湊足銀數。
未料想,十日不到,寧夏和山西二州七縣又震了。
安化王運氣極好,王府上下安然無恙。
晉王則是倒霉透頂,府內垮塌兩座院落,壓死壓傷十餘人。晉王剛好路過西苑,不是有劉姓美人奮不顧身,將他從牆下推開,此刻已躺在榻上,人事不省。
盯著飛送入京的官文,光祿寺愁,戶部愁,內閣更愁。
於是乎,天子扣下給土官的恩賞,甚至以寶鈔替代,內閣和六部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全當沒看見。
寬宏仁愛固然重要,但也要有度。
自家的麻煩事一堆,銀錢不濟,還要打腫臉充胖子,給心懷叵測之人送錢?
絕對是腦袋冒氫氣,蠢到冒煙。
御史跳出來時,左右都御史都是眼皮急跳,想把人拉回來,奈何有些距離,只能暗地裡著急。
言官需要耿直不假,但耿直過頭就是傻。不好聽點,十成十的二愣子。
見內閣和六部均未有人出列,史琳和戴珊皺眉嘆氣。已然明白,天子和內閣定已達成共識,誰敢跳出來反對,純粹是自找麻煩,和整個朝廷不對付。
有內閣條陳頂在前頭,朱厚照成功說退言官,大感舒慡。
憋了滿腹不甘的御史退回右班,心中暗道:觀天子應對,必是早有準備。想起日前被召入宮的是誰,內閣又是何時送上條陳,立時握緊拳頭。
楊瓚所站的位置,同御史有一定距離,自然看不到御史的表情。然而,直覺告訴他,又有麻煩要找上門,或早或晚,絕跑不掉。
當日退朝,楊瓚折回翰林院,繼續抄錄大統歷。
彼時,謝丕官至侍講,評為學士。顧晣臣升任修撰,俸祿亦升上一級。
天氣驟涼,謝丕百日抄錄大統歷,夜間苦讀兵書,疲累之下染上風寒,病得起不來床,不得不向吏部告假,已多日未曾見面。
顧晣臣頂替入值弘文館,也少在值房。
二十多名庶吉士,或入六科為給事中,或入六部觀政,兩排值房,連楊瓚在內,只有寥寥數人,愈發顯得寂靜空曠。
坐到案後,楊瓚捲起衣袖,細細研墨。
滴漏輕響,門外有書吏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