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54頁

    “但是丟了大名府,我們就太被動了。”駱秉章苦澀說道:“現在老夫是既不敢讓袁保恆出兵參戰,又不敢調回張國梁助守濟南,只能是被動挨打,消極防禦。河南吳賊卻是可以避實就虛,或東打濟南使我無暇北援,或北取正定接應山西吳賊,處處占儘先手啊。”

    “那我們可以讓張國梁和傅振邦聯手擔任戰略預備隊,替代袁保恆軍的作用啊?”劉蓉問道。

    駱秉章再度搖頭,苦笑說道:“沒有大名府城牽制河南吳賊的主力,我們的戰略預備隊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奔走救援間,只會給吳賊圍點打援或者乘機野外決戰的機會。吳超越和聶士成那兩個逆賊只要不犯傻,就一定會很快派遣他們的騎兵北上參戰,到時候我們戰略預備隊連機動力都趕不上敵人,只會更加的被動挨打。”

    劉蓉再無話說,半晌才又勸道:“儒齋,事已至此,懊惱無用,我們只能是趕緊想辦法,應對現在的被動局面。”

    駱秉章終於點了點頭,尋思了許久後,駱秉章親自提筆寫了一道密折,建議滿清朝廷集中直隸主力於正定府,全力阻止山西吳軍與河南吳軍會師,與吳軍在正定展開戰略決戰,利用主場的各種優勢全力爭勝。又要滿清朝廷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不能出兵救援濟南,讓自己率領山東清軍獨力抗衡河南吳軍發起的東征,為滿清朝廷分擔壓力,儘自己最後的臣子之責。  

    除此之外,駱秉章又提醒慈安和慈禧等人,說自己建議的戰略部署雖然有一個漏洞,會給河南吳軍不打濟南和正定,孤軍奔襲京城的機會,然而從吳超越和曾國荃的用兵習慣來看,河南吳軍敢冒這個險的可能微乎其微。

    所以,駱秉章認為滿清朝廷完全可以不必擔心這個危險,也料定河南吳軍即便有此動作,也一定只是佯動誘敵,絕不可能付諸實施,滿清朝廷只需不必理會,用兵不喜歡弄險的吳超越和曾國荃,要不了多久就一定會主動撤回北上孤軍。

    還是在駱秉章寫完了摺子之後,劉蓉才小心翼翼的說道:“儒齋,你這麼安排,似乎還有一個破綻,如果我是吳賊主帥,識破了你的用意之後,就一定會全力東進,先取濟南立足,然後再圖謀北取京城。”

    駱秉章沉默,許久後才指了指自己沒有一根黑髮的皓首白頭,聲音無比苦澀的說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正定比濟南重要百倍,吳賊倘若大舉進犯濟南,老夫也只能用我這顆蒼髯白頭,為朝廷爭取三五個月的時間了。到了那時候,或許蒼天庇佑,大清江山會有好的轉機出現。”

    劉蓉流下了眼淚,也直接哭出了聲音……

    

    駱秉章決意犧牲自己為滿清朝廷爭取苟延殘喘時間的摺子送到京城時,滿清朝廷里早已是一片雞飛狗跳,驚慌失措的滿清文武官員一日三驚,惶惶不可終日,京城裡各種各樣的謠言大行其道,嚇得眾多祖上與漢人結有血仇的滿人旗人早早開始往關外轉移財產,隨時準備跑路逃回通古斯老家。更有無數的官吏兵民迫不及待的打起了投降主意,準備只等吳軍兵臨城下,馬上就屈膝投降,歸順新朝。

    最慌亂的還是紫禁城裡,火線復出的鬼子六領著眾官吃住都在軍機處,為了收羅炮灰抵禦吳軍北上,不惜開出了每組建五百團練賞給一個候補道頭銜的高價。同時又跑到沙俄公使館磕頭作揖,跪求沙俄出動遠東軍隊南下增援。

    慈安也被迫提前亮出了咸豐大帝臨終時交代的一道遺詔,決定在形勢危急時放棄京城,帶著兩百多年來在中原搜刮到的奇珍異寶和民脂民膏逃回東北,等待時機再重新入關,奪回大清江山。

    必須得交代一句,咸豐大帝這道遺詔本來是用來防範太平軍北伐成功時用的,只是咸豐大帝當時萬萬沒有想到,最終能夠對京城形成致命威脅的,會是漢人中算是比較得他信任的吳超越。

    在這樣情況下,駱秉章決定犧牲自己的摺子送到京城後,無疑就成了慈安和慈禧的指路明燈,也顧不得駱秉章上的是督撫密折,慈安和慈禧馬上就召集了軍機處眾臣當眾出示,要求鬼子六等人討論駱秉章建議的可行性。  

    “但是朝廷現在的可調之兵就是那麼一點,如果不採納駱愛卿的建議部署,又當如何抵禦吳賊北犯?”慈安問道。

    軍事能力連給駱秉章提鞋子都不配的鬼子六閉無言以對,倒是曹毓英想出了一個辦法,說道:“兩位太后,我朝之中,現在最懂兵事的除了駱秉章就數官文,不妨將這道摺子轉發給官文官制台,看看他是什麼意見如何?”

    慈安和慈禧無計可施,只能是點頭答應,末了,慈禧還又提醒道:“要用六百里加急,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山西吳賊隨時可能出兵,河南吳賊一旦奪取大名府南面的開州、清豐和南樂三城之後,也必然會有大的動作,現在每一時每一刻都無比寶貴,要馬上發出,也叫官文儘快給出答覆。”

    有慈禧的交代,駱秉章的密折在當天傍晚就放到了官文的面前,結果得知慈安和慈禧的要求後,官文也是連珠叫苦,道:“兩位太后,你們這不是給奴才出難題嗎?駱儒齋的提議這麼冒險,奴才那敢擔這麼大的責任認可否決?這萬一有什麼差錯,豈不是要我和駱秉章一起背黑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5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