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4頁
“正是如此。”戴文節微笑點頭,說道:“李秀成麾下的長毛兵是以江南兵為主,基本上都是李秀成在江浙一帶招募的新兵,戰鬥力不強又鬥志不足,這樣的長毛兵如果親眼看到了我們如何善待俘虜,到了再和我們陣上交戰的時候,是否還會鐵了心的和我們死戰到底?又會不會生出情況不對就放下武器投降保命的念頭?”
周文賢終於恍然大悟,趕緊恭維吳超越的英明神武之餘,又自行領悟到了另一層,忙說道:“明白了,鎮南王下令只釋放卒長以下的長毛兵這點我也明白了,能當上卒長的長毛肯定是長毛老兵,比較頑固不容易動搖。但卒長以下的肯定都是長毛在江浙強征的新兵,既最容易動搖,又戰鬥力不強,就算歸了隊重新拿起武器和我們交戰,我們的將士也可以輕鬆對付他們。而且這些長毛兵數量眾多,放了他們既收仁慈美名,又可以減少我們無謂的糧草開支,一舉多得。”
吳超越微笑點頭,誇獎了一句周文賢的悟性,然後又眺目去看仍然還是滿地死屍的大勝關戰場,神情若有所施,盤算了片刻後,吳超越還又突然冒出了這麼一句,說道:“文節先生,文賢,你們覺得我是不是該派一個人去和李秀成聯繫了,勸他帶著江浙長毛放下武器投降?”
“現在就派使者去招降李秀成?”戴文節和周文賢都是一楞,然後戴文節趕緊說道:“鎮南王,是不是太早了?先不說李秀成大長毛號稱萬古忠義,最是頑固無比,招降他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就是現在的情況,李秀成這個大長毛也絕不可能放下武器投降啊?”
“是啊。”周文賢附和道:“李秀成麾下現在還有二十多萬長毛,雖然都是烏合之眾不難對付,但也不是輕易可以消滅的,所以對李秀成大長毛來說,他現在仍然還有一戰之力,怎麼可能帶著那麼多長毛放下武器投降?”
“這些我當然知道,李秀成這個大長毛現在是沒有任何可能放下武器投降。”吳超越點頭,又說道:“我就是想未雨綢繆,提前向李秀成表明我的態度,讓他知道我沒有一定要殺他的打算,也讓他知道我不想讓這麼多的長毛兵白白給洪秀全陪葬,先打好伏筆,等李秀成窮途末路的時候,我們再招降他可以希望大得多。”
戴文節明白吳超越的意思,忙點頭說道:“那是可以打個鋪墊,反正我們戰俘營里有的是夠分量的長毛將領,找一個能把招降信帶到李秀成面前的長毛俘虜一點不難,成了方便以後招降,不成我們也沒有任何的損失。”
言罷,知道吳超越不喜歡親自動筆的戴文節又趕緊問是否要自己代筆,文言文和書法爛得一塌糊塗的吳超越則心血來潮,搖頭說道:“不必了,這道信我親自來寫,你們先把信使安排好,一會釋放長毛重傷員的時候順便給李秀成送過去,讓李秀成知道我們的誠意。”
戴文節應諾,又頗是陰險的問道:“鎮南王,要不要設法把消息放出去,讓洪秀全知道我們和李秀成暗中聯繫?對李秀成生出疑心?”
“沒那個必要。”吳超越再次搖頭,說道:“洪秀全和李秀成沒提前跑了,就證明我們的離間計已經成功了,犯不著再畫蛇添足讓李秀成覺得我們的招降是不懷好意,這次我們單純只是招降,不玩其他的花樣。”
就這樣,遵從吳超越獨斷專行的命令,能把書信直接帶到李秀成面前的信使很快就安排好了,在第三路吳軍東征軍全面登陸南岸後,太平軍俘虜的甄別工作也隨之完成。按照吳超越的安排,能夠自己行動的太平軍基層士卒在領到了兩個加鹽飯糰後當場釋放,任由他們自擇出路,同時那些受了重傷又符合釋放標準的太平軍士卒也在簡單包紮後,被吳軍民夫打著白旗抬到了太平軍的鳳台門營地前釋放,喊話讓太平軍派人出來接收。而唯一被吳軍釋放的太平軍將領,則是懷揣吳超越親筆書信的太平軍大將洪春元之弟洪春生。
從後世某黨某軍那裡抄襲來的俘虜政策當然神效非凡,雖然確實也有許多太平軍俘虜自願歸隊或者被強迫歸隊,然而這些太平軍俘虜回到了太平軍的各處營地後,卻馬上變成了一個個自帶乾糧的吳軍俘虜政策義務宣傳員,被迫或者自行的向友軍將士交代自己被俘的經過,還有在吳軍營中的具體遭遇,讓無數原本就已經開始動搖的江浙太平軍將士更加動搖,更加沒有和吳軍死戰到底的決心,士氣下滑,軍心動搖則更是嚴重。
還有一些太平軍將領為吳超越提供了助攻,被吳軍釋放的太平軍重傷員回到了自軍營地後,因為有相當不少的人傷得已經沒有搶救價值,為了節約藥物和糧食,幾個掌兵的太平軍將領竟然直接下令不許再治療已經救不回來的重傷員,任由這些重傷員自生自滅。結果很自然的,逐漸明白了上面的用意後,這些太平軍的重傷員當然是氣得紛紛哭出了聲音,大罵上司狼心狗肺,待自己還不如敵人待自己好,而其他的太平軍將士看到這些血淋淋的例子後,兔死狐悲軍心士氣更加受到影響不用解釋,不願再為太平天國賣命到底的士卒也越來越多。
李秀成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知道軍隊裡發生的這些情況,原因除了江浙太平軍的隊伍規模過於龐大,李秀成難以迅速知曉這些基層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洪春生帶回來的吳超越親筆書信——雖然李秀成無比懷疑這道書信和吳軍使者莫祥芝故意讓洪秀全看到的書信一樣,不安什麼好心不懷什麼好意。可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向洪春生大概了解了大勝關慘敗的前後經過後,李秀成終於還是忍不住拿起了洪春生帶來的書信打開,取出了其中的信箋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