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45頁

    這第二茬種出來的大豆,到時候可以賣毛豆,連蔓兒和連守信商量了半天,連守信才同意了。

    這邊幾畝地的白菜和大豆都種完了,場院上的麥子也曬乾了,又要打場了。

    將麥子脫粒。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一種和穀子的脫粒方式相同,就是將曬乾的麥穗鋪在壓的實實的地面上,然後用石碾子一圈圈地壓。家裡有一頭黃牛和兩頭騾子拉石碾子,這個工序進行的可比從前人工拉石碾子快多了。

    而另一種,則是採用人工摔打的方式,與處理高粱穗的方式相同。經過摔打。還有部分麥子留在麥穗上,這還要用手按在鐵鍬上刮一刮,也就乾淨了。當然,之後還是要過石碾子。

    兩種方式相輔相成。

    經過石碾子一遍遍的壓,那麥粒就從皮子裡面脫了出來。而要將麥粒和這些皮子徹底地分離開來,還要進行一道工序,也就是揚場。

    經過了揚場,還要再用簸箕顛,將剩餘的麥皮顛出去,同時還要將其他一些雜物,比如小石子、小土塊等等,都挑出去,只剩下乾淨的脫了皮的麥粒,這才能夠裝載袋子裡,存入穀倉。

    連蔓兒家收了第一袋麥子,稱了重量,就送去了磨坊磨麵。一家人迫不及待地要品嘗自家地里出產的“細糧”。  

    很快,面就磨回來了。去磨麵的時候,連蔓兒就囑咐過,只要粗磨就可以,所以打開袋子,看見裡面略嫌粗糙,帶著糠皮顏色的麥子面,連蔓兒並沒有吃驚,相反,她很高興。而一打開袋子,就散發出來的淡淡的麥子香,則更讓她滿意。

    連守信、張氏、五郎、連枝兒和小七也圍過來看。自家磨的麥子面,沒有糧店裡買來的白面那麼白,那麼細,然後這種麥子香,卻是那些經過了精磨、並且長途運輸的白面所沒有的。

    “看著還不錯。”連守信就道。

    面磨回來了,自然是要吃。

    “娘,晚上就用這個面,咱蒸饅頭吃吧。”連蔓兒就提議道。

    “行。”張氏痛快地點頭,就舀了一盆的麥子面,開始和面。

    “這面勁兒挺大。”和著面,張氏說道。

    連蔓兒就洗了手,試了試,也跟著點了點頭。春小麥磨的面要比冬小麥磨的面粘性大,這是品種的差異。不過那麥子香,卻並不遜色,起碼連蔓兒是這麼認為的。

    晚飯,端上桌的就是一大簾屜的麥子面蒸饅頭。預料之中,這饅頭的顏色有點發黑,看樣子也沒有白面饅頭那麼精緻,不過麥香依舊。  

    聞著香,吃起來又怎麼樣那。

    連蔓兒就拿了一個饅頭,掰開來。這麥子面的饅頭,發酵出來的沒有白面那麼細膩,咬一口吃下去,口感比白面略嫌粗糙,韌勁也大了些,沒那麼喧騰,就如同張氏說的“挺有勁兒”。

    但是這個味道,已經足夠……

    “好吃。”連守信、五郎、連枝兒、小七和連蔓兒先後評價道。

    張氏也拿了個饅頭吃了兩口,臉上立刻就綻開了笑容。

    “是好吃。要我說,還比那白面好吃。”張氏笑道。

    一家人吃完了晚飯,都一直認為,這個麥子面好。

    之後幾天,張氏帶著連枝兒和連蔓兒又拿這新麥子麵包了餃子,擀了麵條,蒸了花卷、包子等。

    “除了黑點,沒那麼細,別的一點都不比咱買的白面差。”張氏道。

    確實,這麥子面和面,可以擀出來很薄的餃子皮,也能擀麵條,和白面一樣勁道不會斷。

    經過了一家人的試吃,連蔓兒更加肯定,這個麥子面,只要賣的比白面便宜,肯定很多人願意買。  

    而這個時候,所有的麥子都已經打完了場,過秤後,收進了糧倉。

    十畝地的春小麥,一共打出了三千四百五十斤的麥子。

    連蔓兒家種麥子,用的是上等的好地,糞肥充足,照料也精細周到。即便別的人家沒有這些條件,收成略差,那麼也是完全可以推廣種植的。

    因為磨了新麥子面,連蔓兒家往外送了一些,蒸的饅頭又往廟裡送了一次,包餃子那次,則是給吳玉昌家送了些。

    不過是莊戶人家之間普通的來往,還沒等連蔓兒再有什麼動作,就有人家上門,向連守信詢問麥子的種、收,並提出來要向連守信買麥種。原來,連蔓兒家種了麥子的時候,就受到了很多的關注。現在大家看到她家的麥子豐收,而且磨的麥子面做的吃食也好吃,就也興起了要種麥子的念頭。

    種了麥子,就是不到市場上賣,也可以留著自家吃,改善了生活。就算是田地不多,過的並不富裕的人家,也可以種麥子,只要多花些精力侍弄,到時候收穫了,賣到市場上去,再買價格比較低的高粱、糜子等,也能比以前吃的更飽。

    “麥種我看咱能賣,就是這個價格,咱咋定?”連守信和妻兒們商量。  

    遼東府還沒有種麥子,要買麥種,就得像她們當初那樣,去外府,比如說河間府來購買。這顯然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大傢伙自然更願意到連蔓兒家來買。

    “咱在河間府買麥種,每斤是花了二十六文錢。”連蔓兒想了想,就道“那咱賣麥種,就定三十文錢一斤吧。”

    算上去外府購買的來回車錢,這個價格算是優惠的,當然這還沒算上人工。

    將麥種定在三十文錢一斤,連守信就忙著帶長工篩選麥種,畢竟並不是收進來的麥子都能做種的。

    這天晚飯,一家人又吃了一頓麥子面倭瓜餡的餃子。自家種了麥子,這麥子面就和高粱米麵一樣可以隨便吃,而倭瓜更是自家菜園子裡的出產,也不用肉,只要多放一點油,好好地調味,就能吃上一頓麵皮香噴噴、餡料水靈靈的餃子。

    吃過飯,連蔓兒就拿出帳冊來,這些天賣出了不少的麥種,又賺了一筆錢。

    “賣給人家種子,當然都挑最好的,咱自家也得多留點兒……”連守信說道。

    大傢伙都打算著明年要種春小麥了,而連蔓兒卻已經開始想另外的事了。  

    “……咱也得買麥種。”連蔓兒開口道。

    一家人都是一愣。

    “不是春小麥,是冬小麥。”連蔓兒就道。

    第五百零九章夏末

    年前去太倉,看到有麥種賣,連蔓兒是想冬小麥和春小麥都買的。但是因為那個時候,即便買了冬小麥的種子回來,也來不及下種,因此,才只買了春小麥的種子。

    在太倉住的那幾天,她自己很仔細地體會了太倉冬天的氣溫,還沒少跟人打聽。太倉的冬天,和三十里營子的相比,溫度的差異並不大。依照連蔓兒的估計,也就是兩三攝氏度的樣子。太倉能夠種植冬小麥,那麼三十里營子也應該能種。

    有了春小麥種植成功的先例,一家人對於冬小麥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但是冬小麥比起春小麥來說,風險更大。或者說,種植春小麥,其實是沒有什麼風險的,但是種植冬小麥卻有風險。畢竟這邊沒人種過,雖然連蔓兒判斷冬小麥能夠安全過冬,但是實際情況如何,只有種了之後,才能知道。

    “一次咱也別把攤子鋪的太大了,”連蔓兒想了想,就道,“春小麥咱是買了十畝地的種子,冬小麥,咱就先買上三四畝地試試吧。”  

    放在別人家,要拿出三四畝地,試種一種作物,而且還明知道存在著風險,只怕是很難。但是在連蔓兒家,大家卻很快都表示同意。

    玉米、地瓜,春小麥,都是這裡從來沒人種植過的,關於玉米,甚至之前大家都不知道還能當做糧食。經歷過這些,使得一家人的頭腦和思維都更加靈活。膽子也更大,何況這些還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冬小麥的種子,一家人決定還是去太倉買。不過,他們並不打算去人。而是打算托人給買回來。

    現在還不到種冬小麥的時候,不過等高粱、糜子那些作物收穫之後,就到時候了。

    “等明天我往鎮上去一趟。跟老陸家的說一聲。聽說他們這兩天就有商隊往太倉那邊去,正好托他們給咱買回來。他們在那人頭也熟,啥事都放心。”

    這麼說定下來,第二天連守信果真就拿著錢去了陸家,陸家很痛快地答應了,保證會將冬小麥的種子給他們及時帶回來。

    不過,回到家裡的時候。連守信的臉上卻並不見有多高興,相反的,還有點鬱悶的樣子。

    “爹,咋地,跟誰生氣了?”連蔓兒見了。就問道。  

    “沒生氣,就是……我剛從老陸家出來,就碰見老趙家的人了。”連守信悶聲道。

    聽見連守信說碰見了老趙家的人,張氏也停下手中的活計,看了過來。老趙家,自然指的是趙秀娥的娘家。

    “你碰見老趙家誰了?”張氏就問。

    “趙文才。”連守信就道。

    連蔓兒家本來就和趙家沒什麼交往,自從連家上房的人搬去太倉之後,兩家之間就更沒來往了。只有趙文才看著她家的日子一天天過起來了,就來找過連守信幾次。不過是攀關係,想要連守信照看他家雜貨鋪的生意。

    吃過趙文才的虧,又有陸家的鋪子也在鎮子上,連守信對趙文才的要求,就都只表面上敷衍著,依舊照顧陸家雜貨鋪的生意。

    陸家雜貨鋪鋪子更大。貨更全,而且絕不殺熟。她們沒有理由去趙家的雜貨鋪找不自在。

    後來,趙家和太倉那邊走的近了,常去太倉,也許是一心惦記著那邊,刮到的油水豐足的緣故,再加上占不到連守信這邊的便宜,就極少來糾纏了。

    “爹,他說啥話讓你生氣了?”連蔓兒就問。連守信老實,嘴上也不像別人那麼來得,相比趙文才一張油滑的嘴,連蔓兒就猜是兩人碰見,連守信在言語上吃了虧。  

    “說啥話什麼的,我不跟他計較。是他找我商量事。”連守信搖了搖頭道。

    “啥事?”連蔓兒就問。

    “他讓我別再賣麥種了,說是他打算從太倉進一批麥種賣給大傢伙。”連守信就道。

    “他要賣麥種,咱不攔著他。他憑啥攔著咱們啊?”張氏就道。

    “是啊,爹,你沒答應他吧。”連蔓兒也覺得有些可笑,就問連守信道。

    “沒。”連守信就道,“他的話還沒說完那。他那意思,是說咱的麥種賣的便宜了,他打算從太倉進麥種,然後抬高價格來賣。跟我說,讓我也把麥種的價格抬高了賣,問我家裡還剩下多少斤麥種。還說這是因為咱們是親戚,先告訴我,讓我也多掙倆錢。要是別人,他還不說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4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