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44頁

    “我知道,咱這不是要用自家人嗎?其實也不用咱特意說,他姥爺知道這個信兒,自己就得來。”張氏就道。

    一陣涼風從院子外吹過來,將一片黃色的花瓣兒吹落在小七的額頭上。

    小七就仰起臉,撅著嘴衝著花瓣兒吹氣,打算把花瓣兒給吹走。可惜有鼻子擋著,他只能做無用功。

    連蔓兒看的好笑,忍不住抬手又捏了捏小七肉呼呼的臉,然後將那片花瓣兒捏了下來。

    這是向日葵的花瓣,看看風向,應該是風從連記旁邊種的那片向日葵那刮過來的。

    “姐,毛嗑熟了。”看著花瓣兒尖端略見乾枯,小七的眼睛就是一亮。

    “娘,我們剪盤毛嗑吃唄。”連蔓兒就向張氏道。

    “娘,咱剪盤毛嗑吃吧。”小七立刻抱住張氏的胳膊蹭。

    張氏忍不住發笑。

    “都是你們自己個種的,想吃就去剪著吃唄,還跟我請示個啥?撿熟的剪,別糟踐東西就行。”張氏笑著道。

    小七就搬了個凳子,連蔓兒跑進屋裡拿了一把剪刀,姐弟倆往院子外來,要去剪一盤毛嗑吃。  

    “我去吧,就你倆的個頭,踩著凳子,怕也剪不下來毛嗑。”連守信站起來,從小七手裡接過凳子提著,當先就往院子外走去。

    張氏、連枝兒和五郎也跟了出來。

    這時節,毛嗑也大多成熟了,一顆顆耷拉著大圓腦袋,有長的好的,一盤毛嗑足有個木盆般大小。一棵毛嗑秧子上,大多只長一盤毛嗑,不過也有叉出一兩個分叉的,這樣的毛嗑盤,大多就比單獨長著一盤毛嗑的要小上一些。

    向日葵的花盤上有兩種花,一種就是周邊舌狀的花瓣的無性花,一種就是里圈的柱狀有性花。對於植株健康的向日葵,只要看這兩種花乾枯的程度,就能判斷裡面葵花籽的成熟程度。

    小七看好了一個大盤的毛嗑,連守信就將凳子放在毛嗑秧子下,從連蔓兒手裡拿了剪子,踩到凳子上,將毛嗑秧子微微彎曲,咔嚓一剪刀,將毛嗑盤子剪了下來。接著,他又另外撿了兩小盤的毛嗑下來,一家人這才說說笑笑地回到院子裡。

    將毛嗑盤上乾枯的花都撲拉掉,就露出裡面的毛嗑來。嫩的還沒有成熟的毛嗑外皮多呈白色,如果變黑了,就說明毛嗑已經完全成熟了。

    他們剪下來的三盤毛嗑,都是完全成熟的。  

    新鮮的毛嗑,沒有經過晾乾,裡面的毛嗑仁還含有些水分,不過,就這麼吃著,已經很好吃了。

    “娘,二丫家的大花貓下崽了,我跟她要了一個。”連蔓兒一邊嗑毛嗑,一邊對張氏說道,“就是貓還太小,我怕養不活,我讓二丫多幫我養幾天,讓小貓多吃幾天奶。”

    “娘,那小貓我也去看過了,毛茸茸的,可好看了。”小七插話道。

    “咱家是該養只貓了。”連守信就道。

    鋪子裡賣吃食,容易招耗子。養一隻貓,哪怕還是只小奶貓,它每天喵喵地叫上幾聲,就能對要來偷吃的耗子造成不小是威懾力。

    “養貓,這個我贊成。”張氏就道,“我這是忙的,沒想起來,要不你們不提,我也想要只貓。……以前在家的時候啊,我就稀罕個貓啥的,到了這,你奶屋裡不讓養活物,我想養也不敢養。”

    連守信立刻就不吱聲了。

    “娘,現在咱想養啥就養啥。”連蔓兒就道。  

    “那倒是。”張氏瞥了連守信一眼,忍不住笑道。

    “對,咱想養啥就養啥。以後到了新屋子,想咋地,都隨你們娘幾個的便。我反正是啥說的都沒有。”連守信笑道。

    張氏臉上的笑意就更明顯了。別都不說,就連守信這個性情,在這個年代的男人中是極少見的。也多虧連守信是這樣的性情,這些年,在周氏手底下,她都熬了過來。

    一轉眼,約定好的收玉米的日子就到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收玉米

    早上露水剛落下去,連蔓兒家這邊收玉米的隊伍就已經到了地頭。張青山收到張氏捎過去的消息,只留下李氏帶著家裡幾個孩子看家。他自己帶著大兒子張慶年、大兒媳婦王氏,老兒子張留年、老兒子媳婦胡氏,還有大孫女張采雲提前一晚上就到了。

    張家成年的勞力都來了,除了自家的一輛兩頭大青騾子拉的大車,張青山還另外借了一輛大車。

    吳玉貴和吳家興父子倆,也趕了一輛大車來。

    然後就是連蔓兒家六口人、連守禮家三口人,還有連蔓兒家的小牛車。

    “等收完秋,我得和你姥爺商量商量,也幫咱買兩頭大青騾子,咱也換輛大車。”瞧著另外三輛大車,連守信有些眼饞,就和跟著身邊的連蔓兒和小七說道。  

    這似乎是連守信第一次主動張羅花錢置辦大件家產,連蔓兒忍不住抿嘴笑。

    大傢伙沒有立刻開工,而是站在地頭說話。連蔓兒時不時地扭頭往官道上看一眼,沈六回的口信說,會派人過來,他們得等沈六派的人來了,才開工收玉米。

    “說了人啥時候到沒有?”張青山就問。

    “就說來人,沒說時辰。”連守信答道。

    連蔓兒在讓人捎去的信裡面,只定下了日期,至於時辰,卻不好定死。畢竟府城離著三十里營子距離可不近,如果依著他們莊戶人家的習慣,一大早就下地幹活,那沈六他們來,前半夜就得起身,這還得說是快車、快馬一路無阻的速度。

    就比如說上次沈六來看收地瓜,是趕著晌午前到的。那次聽沈小胖說,他們應該是後半夜就從府城出發了。

    以沈六的身份、家事、公事,不說日理萬機,那也差不多了。這個時辰,得依著他的方便。

    大傢伙正說著話,就看見官道上煙塵滾滾,有一對十數人的馬隊轉眼間飛奔而至。

    “來了,來了。”大傢伙不由得叫道。  

    那馬隊到了近前,果然慢了下來,然後就從官道上拐下地頭的小道,一會功夫,就到了眼前,紛紛下馬。

    十幾個人全都是二十郎當歲的精壯青年,做軍校打扮。當先一個人走過來,跟連守信打招呼。

    連蔓兒這才認出來,這個人是沈六的心腹,幾次見到沈六,都有這個張千戶隨侍身邊。

    “……六爺有事,今天不能前來,派我們來幫著收割玉米。”

    張千戶轉述沈六的吩咐,說是沈六突然有事脫不開身,要等五天後,打玉米的時候沈六才有時間過來。

    連蔓兒想了想,覺得這樣也好。沈六要來,也不過是因為關心玉米的畝產到底有沒有她預算的那麼高,現在收玉米,還不能得到確切的數字,要等打玉米粒的時候,才更方便過秤。

    而讓張千戶帶著人來幫收玉米,這個安排,也非常有心。一下子多了十幾個壯勞力,本來預計幾天才能幹完的活計,估計一天就能完工了。

    張千戶又說,玉米咋收,他並不懂,一切都聽連守信和連蔓兒的吩咐。

    沈六送來了壯勞力,連蔓兒也沒打算客氣,她將所有的人分作四組,第一組的人負責劈玉米。這些人每個人手裡拿一個麻袋,順著壟溝走,一個人負責兩條壟,將每棵玉米上的玉米棒子劈下來,裝進袋子裡。  

    等袋子裡的玉米裝的拿不動了,他們再將裡面的玉米都集中倒在一處,交給下一組人處理。

    第二組人不用隨著壟走,他們負責處理第一組人劈下來的玉米棒子。也就是將玉米外皮都扒掉,只留下光玉米棒子。然後,將這些光玉米棒子簡單的分類,也就是將品相好的玉米棒子,和那些品相不好,比如說玉米粒沒有長滿,或者玉米棒子偏小的分開,然後裝袋,交給第三組人。

    第三組人就負責趕著大車,將裝好袋的光玉米棒子,運到連家的打穀場上去。

    還有第四組人,他們負責檢查並收割劈光了玉米棒子的玉米秸稈。

    因為勞力多,分工協作又十分合理,所以玉米收割的速度非常快。

    連蔓兒就跟著第一批運送玉米的車往自家的打穀場上來,這一車上,除了玉米棒子,另外還裝了兩捆玉米秸稈。

    到了打穀場上,連蔓兒攔住連守信,沒讓他先卸玉米,而是將兩捆玉米秸稈卸了下來。這玉米秸稈是剛才在地里,挑的最粗壯結實的,將葉子都慡乾淨了,是剩下光杆。

    “爹,咱得找兩條粗麻繩。”連蔓兒就對連守信道。

    “蔓兒,你這是打算幹啥。”連守信就問。  

    “爹,這玉米棒子都是濕的,咱得晾乾它不是。就這麼隨便往地下一攤,又占地方,晾的又慢。咱用這玉米秸稈圍個玉米柵子出來,晾的就快了。”連蔓兒就道。

    這是她前世看人晾曬玉米採用的方法。

    “是這個理。”連守信是個老莊稼把式,一通百通,聽連蔓兒這麼一說,他就明白了過來。

    很快,連守信就找了兩條粗麻繩來,和張慶年、張留年三個人一起,用麻繩將一根根玉米秸稈編起來。就像用高粱秸稈編制防雨的帘子一樣,只是最後,要將兩頭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筒形,立起來,就是一個玉米柵子。

    然後將玉米棒子倒進柵子裡,注意堆放均勻,免得柵子歪倒。這樣晾曬的玉米棒子,和空氣接觸的面積更大,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晾乾。

    品相好的玉米和品相差一些的玉米,也被分開來晾曬。

    連蔓兒心裡有她的打算,她家這些玉米,肯定是要賣的。品相好的,可以作玉米種,品相差一些的,她就沒打算賣,而是打算留著自家吃。

    立到第三個玉米柵子的時候,錦陽縣和遼東府的人也到了。其中連蔓兒認識的有上次來的那位李大人,還有錦陽縣的知縣。  

    這些人觀摩了收玉米的過程,還有小吏拿著紙筆飛快地記錄著什麼。

    大約二十畝地的玉米,只一個上午,就都收割完了,張千戶還帶著人將連蔓兒家的高粱和糜子,都幫著收割了大半。

    看著打穀場上排列的整整齊齊的玉米柵子、高粱垛、糜子垛、玉米秸稈、高粱秸稈和糜子秸稈跺,連蔓兒不由得感嘆,真是人多力量大。

    張氏和連枝兒早一步從地里回來,吳玉貴給家裡捎了信,王氏帶著吳家玉也來幫忙做飯。

    都是壯勞力,乾的又是體力活,晌午飯,連蔓兒家準備的非常豐盛、實惠。他們一共準備了四桌的飯菜,每一桌上都準備了大盆的小雞燉蘑菇、粉條、豆腐燉鯉魚、燒鵝、醬肘子。另外還準備了五個炒菜和四個涼菜。主食安排的是白米飯和白面的饅頭。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4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