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81頁

    雖不是信息年代,但是這個八卦傳播的速度,一點也不遜色。

    “你這鋪子和老王家大車店,不是一個東家吧?”連蔓兒就問。

    “不是一個東家,也差不多。咱們的東家是朋友,遼東來的老客兒到了太倉,住店就是老王家大車店,要買棉花,就是我這德記老店。”掌柜的就道,“幾位就放心吧,這東西一會管保給送到,價錢上,就按遼東老客兒的熟客價,去零留整,再給你們一個折扣,九五折。成百上千斤的買,也是這個折扣。不為掙錢,就是為交個朋友。”

    連蔓兒就留下了一半的貨款,說好了,一會將貨送到老王家大車店,再將餘款付清。

    買好了棉花,一家人又溜溜達達地往前走。見前面有家糧店。她們不可能在這買米買糧,不過連蔓兒想知道此地的米價,就走了進去。

    黍米、大黃米、小黃米、花生、豆子,還有大米的價錢都和青陽鎮上的基本持平,只是白面的價錢卻不一樣。

    這裡的白面,有的七文錢一斤,有的八文錢一斤,當然也有九文錢一斤的。

    連蔓兒將幾種白面比較了一下,頓時知道了緣故。  

    九文錢一斤的白面,是精磨的,麵粉更白、更細。而八文錢和七文錢一斤的,則比較粗,也比較黑,這是粗磨,粗過篩的小麥麵粉。

    錦陽鎮的糧店中,只有一種精磨的白面。因為錦陽鎮,甚至青陽縣城和遼東府都不種植小麥,這精白面都是從南方運過去的,自然是精磨的白面利潤更大。

    而太倉縣,卻種植有小麥。

    連蔓兒看著手裡的粗磨小麥麵粉,就有了一個打算。

    “娘,哥,小七,要不,咱買點麥種,回去咱也種麥子試試?”連蔓兒跟一家人商量。

    “小麥咱那能種嗎,沒人種過啊。”張氏就道。

    “就隔著四百里地,看咱來的這兩天,這地方的氣候啥的,跟咱那邊也差不了多少。”連蔓兒就道,“我看,應該能種。”

    連蔓兒在三十里營子已經住了一年,據她看,三十里營子這一年四季的氣候,跟前世東北差不多。前世的東北是可以種麥子的。

    “我同意試試。”五郎就道,“玉米以前沒人種過,咱種了,收成不也挺好。還有那地瓜,還是從南面藩國引進來的,南邊的福州府能種,咱種了,也照樣行。咱和太倉縣離的更近,太倉縣這能種,那咱那,也應該能種。”  

    “嗯,我也同意。”小七抿著嘴,點了點頭,胖乎乎的臉頰上頓時露出兩個小小的酒窩。

    如果自家種了麥子,那不是說不用去買白面,自家就能打白面吃了。只是想到這一點,小七就要舉雙手雙腳贊成種麥子。

    三比一,連蔓兒、五郎和小七就一起看著張氏。

    “那就試試吧。”張氏也點了頭。

    哦也,全票通過。

    麥子又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需要秋天播種,生長期長。春小麥春天播種,生長期短,夏天就可以收割。

    今年已經來不及種冬小麥,但是明年春天種春小麥卻完全來得及。

    春小麥的產量並不高,但是夏天收割過後,只要糞肥足夠,還可以再種上一茬,比如說大豆,或者乾脆就種白菜。

    對於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了足夠土地的連蔓兒一家來說,引進春小麥,豐富和改善飲食結構,並不會影響生計。而且,與其花高價買從南方運來的精白面,自己種麥子磨麵吃,更加經濟實惠、安全放心。細比較起來,這樣還能節省一大筆錢。

    如果成功了,除了自家吃用,還可以賣一部分。就磨成粗麥子粉來賣,肯定大受歡迎。  

    連蔓兒就問糧店的掌柜,他賣的本地麥子面是哪一種。

    “兩種都有。”掌柜的告訴連蔓兒。

    連蔓兒又問了哪有賣麥種的,才從糧店裡出來。賣麥種的鋪子,就在糧店的斜對過。裡面除了麥種,還有其他各類的莊稼種子和蔬菜種子。

    連蔓兒就買了五十斤的春小麥種子,這期間,五郎已經細細地向鋪子裡的夥計詢問了春小麥的種植細節。小七也在旁邊,默默地幫著記憶。

    連蔓兒心裡另有打算,她記得,教連守禮木工的那位木匠師父就是河間府人,家裡種著小麥。這小麥種子買回去,就交給連守信。地里的活,連守信總能夠一通百通,她無需操太多的心。

    小麥種子,也是和鋪子裡的掌柜商量好,直接送去老王家大車店。

    太倉產棉花,相應的,棉布的價格也比錦陽縣的要便宜。

    不只張氏,就是連蔓兒看著那一匹匹的粗、細、本色、印染棉布,也無法攥住自己的錢袋了。

    女人都是購物狂,呵呵。

    第四百三十四章五香驢肉

    逛了幾家布店,連蔓兒和張氏挑了本色粗布五匹、本色細布五匹,又挑了青布四匹、大紅布兩匹、各色花布四匹,質量皆是上等的,算起來買了這麼多,比在青陽鎮上買要便宜了將近一串錢。  

    娘兒幾個一路就往東城走,一邊逛,張氏和連蔓兒一邊規劃著名,這些布帶回去哪些要做衣裳、哪些要做墊子、哪些要做帘子等等。

    老王家大車店很好找,一路上只問了一次路,臨近晌午時分,娘兒幾個就到了。

    陸炳武正在大車店的大堂里等她們,原來那送麥種和送棉絮的夥計都已經到了。

    大家就一起來到地字第八號房裡,驗看貨物、清算錢款。

    陸炳武自幼就跟著父兄跑買賣,做事極伶俐、穩妥。他又去大車店的帳房,借了稱來。這在大車店是極常見的事情。

    陸炳武拿著稱回來的時候,後面還跟了一個大姑娘和一個婆子。

    那大姑娘進了屋,就和那婆子一起到熱茶、擺點心。

    “這是店東家的老閨女,王七姑娘。”陸炳武就向張氏道。

    這王七姑娘長的豐壯的身材,一張長臉,門牙有些突出。模樣雖極平常,但是舉止卻極大方,毫無小兒女的羞澀之態。

    “連四嬸,”王七姑娘一開口就這樣稱呼張氏,並請張氏坐下喝茶、吃點心,還幫著張氏驗看貨物。“這兩家鋪子我都認識,他們也都認識我。只要住的是我王家的大車店,要買他們的貨,肯定是最好的貨,最低的價。陸家兄弟也不是第一次來,我們這的規矩都知道。連四嬸你儘管放心,要是有啥問題,我都給你包著。”  

    將貨物都驗看過,連蔓兒將剩餘的貨款給了那來送貨的夥計。張氏就在旁邊和陸炳武確定啥時候回去,這些貨物怎麼帶。

    這些東西,也算不得太多,她們坐的那輛馬車就能夠帶回去。

    商量好了,連蔓兒看著快到吃晌午飯的時辰,就說不回縣衙吃了,就在外面找一家館子,正好請陸炳武一起吃飯。

    張氏自然答應。

    “還那麼麻煩去外邊吃幹啥,就在我這店裡吃吧。我這店裡,啥飯菜都能做。”王七姑娘就說讓他們在大車店裡吃。

    “這裡的飯菜不錯,不比外邊的大館子差,還乾淨、實惠。”陸炳武就道。

    陸炳武這麼說,那張氏娘兒幾個也就點頭。

    王七姑娘特意騰出一個單間來,請他們坐了。

    “娘,咱在這吃飯,得打發個人給縣衙里送信,說咱不回去吃了。”連蔓兒就提醒道。

    “對。”

    張氏點頭,就打發了大車店裡一個小夥計回縣衙送信。

    

    “小武哥,這太倉你來的多,這裡有啥好吃的你都知道,你幫著點幾道菜,挑好的。”五郎就讓陸炳武點菜。

    “三郎哥,你知道這有啥好吃的,也幫我們點。”連蔓兒也讓三郎點菜。

    大傢伙推讓了一番,點了菜,又讓王七姑娘斟酌著給上幾個特色菜。

    這大車店廚房的效率很高,剛點了菜,不過一會的工夫,那飯菜就一道道地端了上來。王七姑娘跟著來回親自招呼。

    太倉縣的特色美食是驢肉。驢肉火燒和五香驢肉,是來太倉的人必吃的。老王家的大車店也能做驢肉火燒和五香驢肉,不過這端上桌的驢肉火燒,卻是從太倉最老字號的張記端過來的,而那一大碗五香驢肉,則出自太倉縣城最有名的聚香樓。

    在來時的路上。連蔓兒聽見趕車的車夫說過一句話,說是“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這句話是說天上飛的,就屬龍肉最好吃。這個龍肉可不是傳說中的龍,而是遼東府極北的深山老林里的一種珍禽,叫做飛龍的肉。

    地上驢肉,說的則是地上跑的,就屬驢肉最好吃。

    連蔓兒吃的很開心,這是她來這個年代,第一次吃驢肉。三十里營子那裡,莊戶人家多是種田為生,少有飼養用來吃的牛羊的。他們吃的最多的是豬肉,然後就是家禽肉。羊肉和牛肉很少,要人從外地販來賣,而驢肉則更是稀少。  

    美美地吃了一頓,五郎去結了帳,他們就和陸炳武告辭,從大車店出來,一路溜溜達達地往縣衙走。

    “……結帳的時候,七姑娘少要了我七十文錢,說裡面有兩道菜是她請咱們的。”五郎說著話,又拿出一個油紙包來,“還塞給我幾個驢肉火燒。”

    王七姑娘相當的熱情啊,連蔓兒就想。

    剛才吃飯期間,張氏曾經向陸炳武打聽過那位王七姑娘。陸家人每次來太倉,都住老王家大車店,因此對王家的事也頗為了解。

    這老王家大車店,是祖上的產業,到了這一代,也就是王七姑娘的爹手裡,已經是第四代了。這位王老闆今年已經將近六十歲,他這輩子可以說是順風順水,祖上的產業交到他手裡,他只需要守成就好,娶了個老婆是米店的大小姐,也非常的能幹。

    只有一樁憾事。這兩口子一共生了七個閨女,愣是沒有兒子。

    那米店的大小姐是個有主意,自己年紀漸老,眼看著不能生了,她咬緊牙關只不准這王老闆納妾,而是將老閨女當兒子般養起來,就是這王七姑娘了。

    這王七姑娘今年十七歲,性子隨了她娘,剛強潑辣。她也沒有辜負她娘的期望,從小小年紀開始,就幫著打理大車店的生意,完全像個男兒一樣。  

    現在王家大車店的情形,大家都看在眼裡,都明鏡兒似的,這王七姑娘肯定是要招贅了。

    別看王七姑娘相貌那樣,性子又潑辣,但是有王家大車店的家財在這裡擺著,想要上門入贅的也不少。只是王七姑娘也是個有主意的,心裡念著要一個如意郎君,並不將那些看上她家家財的人放在眼裡。

    連蔓兒的眼神從左右的街景上飄到前面走著的三郎的身上。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8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