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68頁

    張氏拿起來,仔細地看了,又誇讚了一番,將一對白玉鐲子給了秦若娟。之後,張氏又拉著秦若娟的手囑咐了兩句,讓她不要拘謹。

    “……定親的時候,我就跟你娘說了,你進了我家的門,我把你當閨女待。”

    囑咐完了秦若娟,張氏又囑咐五郎。

    “……好好待你媳婦,不准你欺負她。你成天事忙,我這你不用多來,有空了,就多陪陪你媳婦……”

    張氏這個婆婆,不僅不給媳婦立規矩,而且絲毫婆婆的架子都沒有。就是囑咐兒子和兒媳婦的話,也是偏向兒媳婦多一些。

    張氏囑咐完了,又招呼連蔓兒和小七。

    “蔓兒,小七,來,見見你嫂子。”

    連蔓兒和小七就都笑著起身,上前來跟秦若娟見禮。大家以前都見過,這番身份不同了。秦若娟臉色微紅,顯是有些不好意思,不過舉止依舊大方得體。

    她不肯受連蔓兒的禮,還要給連蔓兒行大禮,被連蔓兒忙扶住了。  

    “嫂子,若是在人前還罷了,現在在家裡,這禮就免了。”連蔓兒笑著對秦若娟道。

    “你妹子說的對,咱們是一家子骨肉。在人前,那些禮數都得做全了。這在咱家自己屋裡,你妹子說免了,那就免了吧。”張氏也告訴秦若娟道。

    秦若娟聽了張氏的話,還是偷眼看了五郎一眼,見五郎微微點頭,她才肯起來,又和連蔓兒、小七兩個平輩敘禮。

    秦若娟又將兩色針線,一套筆墨紙硯送給連蔓兒,送給小七的也是一套筆墨紙硯,一件長袍。

    包括給連守信和張氏的鞋襪,以及給連蔓兒和小七的針線,都是秦若娟親手做的。這是一般新媳婦進門的規矩,一來顯示親近,二來也要在婆家人面前露露本事,彰顯賢德。

    連蔓兒回贈了秦若娟一個親手做的荷包,小七回贈秦若娟的則是兩盒雲子。秦若娟愛下棋,而且下的不錯。小七的這份回禮,奠定了他和大嫂之間良好關係的基礎。

    小七這小傢伙往後的通達手腕,於此已經初露端倪。

    自家人都見過了,張氏又讓大丫頭多福領著五郎和秦若娟到客院中去,見見別的長輩。首先是李氏那裡,必須要拜見,然後就是趙氏這個伯娘,還有連家的堂哥、堂嫂子、堂妹等。連枝兒作為已經嫁出門的大姑子,本來這一天是不需要見的。但是連枝兒正一家在此做客,又是極受重視的姑奶奶,五郎也帶著秦若娟過去見了。  

    來之前,這些事五郎已經暗暗地說給秦若娟知道了,秦若娟自然將禮物備的極周翔,李氏、連枝兒等人也各有禮物回贈。

    “這件大事,總算是辦妥當了。”張氏在上房,手裡撫摸著秦若娟給她坐的鞋子,眉花眼笑地感慨道。

    “心裡頭一塊大石頭算是落了地,這往後啊,咱心裡更穩當了。”連守信雖沒像張氏那麼喜形於色的,可對於兒子娶媳婦這件事的重視和歡喜程度,一點不比張氏稍遜。

    兒子娶媳婦,在一家來說,是件意義非常的大事。這預示著家族將更加人丁興旺,血脈將得到延續,家業將有人繼承並發揚。

    已經是臘月里,眼看著就到了年根,李氏等一眾親眷並沒有在府城多留,參加完了五郎的成婚禮就都回去了。

    五郎自與秦若娟成親,夫妻兩個竟十分談得來。秦若娟舉止大方,謹遵禮法,並不因為婆婆張氏慈軟而有絲毫的怠惰或者張揚,五郎因此與秦若娟更加恩愛。

    連蔓兒將一切看在眼裡,也覺安心。

    眼看就要到新年,連守信提出,要回鄉下老宅過年。

    第一千零四章回鄉  

    對於連守信和張氏來說,府城松樹胡同的宅子,只是方便一家人在府城居住的別院,他們的根,他們的家,還是三十里營子御賜牌樓下的那座“老宅”。

    這個年代的人們,不僅僅是莊戶人家出身的人,大多眷戀故土。葉落歸根這個成語,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民族的這個特點。幾個孩子都了解父母的這種心情,對於他們來說,那座老宅也有無可比擬的重大意義,那是一家人真正獨立、幸福生活的開始。

    而且,就算不考慮思戀故土的因素,老宅的重要性也是無可比擬的。那是一家人發跡的開始,那座御賜牌樓給予了這個家族無上的榮耀。這個榮耀,將一直延續下去,除非改朝換代,否則都它就不會暗淡下去。

    所以,不僅是對於連守信和張氏,對於連蔓兒、五郎和小七來說,老宅同樣也是家,也是根。那是他們家族的祖宅,他們家族的根。

    如今作為長子的五郎娶了媳婦,一家人回家過年,也在情理之中。

    將宅子裡的一應事情安排好,又向沈家、秦家以及其他的親朋們辭了行。臘月二十五這一天,一家人就離了府城,往錦陽縣三十里營子來。

    對於連蔓兒他們來說,這一路是早就走熟了的。對於秦若娟,這卻是第一次。張氏特意囑咐了五郎,不要騎馬,而是與秦若娟同坐一車。  

    “……路上你們小兩口正好說說話,你媳婦以前從來沒上咱老家來過,你跟她好好說說……”張氏是這樣囑咐五郎的。

    連蔓兒當時坐在旁邊,抿著嘴直笑。在秦若娟進門前,張氏跟秦太太說過,要將秦若娟當閨女看。張氏不是個會說虛話的人,她是真的那麼想的,才會那麼說。而秦若娟進門後,張氏也是這麼做的,總是提醒、督促五郎。讓他多陪秦若娟,遇事讓著秦若娟。

    就這樣,五郎和秦若娟坐一輛車。連守信帶著小七坐一輛車,連蔓兒和張氏一輛車。

    如今天冷,外面是銀裝素裹、千里冰封。車窗是封上的,厚實的車帘子也遮擋的嚴嚴實實。連蔓兒坐在車裡,只跟張氏兩個閒著嘮嗑。

    “娘,我嫂子嫁進咱家來,不說別的,就說遇到你這樣的婆婆,那就是頭等有福的。”連蔓兒笑著對張氏道。

    這並不是連蔓兒自誇,縱觀整個府城的官宦人家,不給兒媳婦下馬威,給兒媳婦立規矩的婆婆,也就張氏一個。當然,秦若娟並沒有因此就怠惰,或者驕縱起來,這也是秦若娟的好處。

    “啥有福沒福的,人家嬌生慣養的閨女,嫁進咱家來,不是給咱磋磨的。……老太太從前磋磨我的時候,我就想了,往後我有兒媳婦,我一定不那麼干,我得好好待人家,我就不是那樣的人。”張氏就道,“再說了,現在大傢伙也都看見了。老太太霸道吧,把我們都給治了,可結果啥樣?”  

    “人心都是肉長的,一家人弄的心裡都仇了,那日子過的還有啥意思!”

    “娘,你說的不錯。”連蔓兒就點頭。

    周氏和張氏,是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她們兩個做婆婆,也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做法。周氏是高壓轄制,張氏則是一團和氣,以誠相待。

    說起來,這個年代講究男主外女主內,大戶人家的女眷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大家子的後院中,婆婆和兒媳婦相處的時日最長,接觸的最多。她們相處的怎樣,直接影響一家子是否和睦。

    連蔓兒也希望張氏和秦若娟能相處好,處出感情來。這樣一家人才能團結和睦,張氏日子過的也順心。

    在世人眼裡,張氏能這樣待秦若娟,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張氏做媳婦的時候,受了周氏的很多氣,若是換了別人,怕就將這股氣鬱積在心裡,然後再有樣學樣地施展在兒媳婦的身上。張氏卻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打算,不得不說,她是心地寬闊、敞亮。

    慈善、寬厚的婆婆,知書達理且能幹的兒媳婦,連蔓兒想了想,就笑了,這正是一家興旺發達之兆。

    一路無事,到下晌,就進了錦陽縣境內。連蔓兒坐在車裡,就覺得車速慢了下來。她正想要問是怎麼回事,已經有人過來稟報。  

    “……錦陽縣知縣大人帶領合縣眾官宦……迎候縣主大駕……聽候縣主吩咐……”

    連蔓兒不由得眨了眨眼睛,一路跟張氏說話,她幾乎忘記了這一茬。這是她得了縣主的封號之後,第一次回錦陽縣。錦陽縣的知縣帶人來迎接,並不是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

    其實,連蔓兒並不喜歡張揚。這次出來,也沒有擺她的那一套執事。連家這隊車轎,依舊只掛了連守信那個從七品的標識,而且連從七品的執事也沒有擺全。

    微微有點不同的是連蔓兒坐的馬車,是縣主的規制,但外表也裝飾的頗為素樸。

    這次回來,一家人已經想到,路過各縣會有這樣的事情,因此早就打發人先通知了。撫遠縣等縣還好,只是這錦陽縣是連蔓兒的家鄉,知縣執意要帶眾人來迎接,而且這一接,就接到了縣境上。

    畢竟是本縣,知縣如此做,也是官場的慣例。

    馬車繼續向前,在知縣等人前面停下。連蔓兒只隔著帘子,讓知縣等人都平身,說了兩句勸勉的話。車隊就繼續前行,知縣等人或騎馬、或坐車。有前面引導的,其餘都在後面尾隨。  

    進了錦陽縣城,連蔓兒一家依舊在柳樹井胡同的宅子下車。連蔓兒先到內室,洗漱換了衣裳,這才又出來,在正堂坐了,受了知縣等眾官和鄉宦的跪拜。

    “大家的厚意我的心領了,只是往後切不可如此……興師動眾。”

    知縣忙躬身答應,就又說起要建廟和祠堂的事情來。

    “這件事我已經知道了,萬不可行。”連蔓兒就正色道。這幾天,連蔓兒已經跟連守信、五郎、小七、張氏商量過這件事。不僅不能答應讓知縣用縣衙的錢為她建廟宇、祠堂,她還打算自己拿出錢來,為錦陽縣做一點事。

    那就是建學堂、修路。

    連蔓兒就將自己的意思跟知縣說了。

    “……家裡已經辦了一所開明學堂,不過重在啟蒙。我打算在縣城另建一座學堂,一切花費都是我出,並不用縣裡和百姓花一文錢,按著開明學堂的例子……”

    連蔓兒打算在錦陽縣開設的學堂,採用開明學堂的制度,只是學生不再是開明學堂的那些沒啟蒙過的蒙童,而是經過啟蒙、有一定的基礎的學生。  

    開明學堂招生沒有門檻,這新的學堂招生的範圍是考過了童生試的童生。如果沒有考童生,則要經過學堂考試,考試合格的學生才能入學。

    說的簡單些,如果說開明學堂算是小學。那麼連蔓兒打算新建的學堂就是中學。這個中學,還將分兩部分,相當於初中部和高中部。

    初中部接收新學員,這部分學員的畢業考試就是院士,取得秀才資格則可升入高中部,繼續學習。高中部的畢業考試,自然就是鄉試,取得舉人的資格。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6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