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03頁

    「我當初出海的時候,也不習慣這種顛簸風浪。尤其當看不到岸邊時更是如此。最厲害的一次,撲面而來的風浪差點掀翻了咱們那條船,如今雖說是靠著海岸線,可終究不比運河或是長江行船。大人倒是好身體,剛剛下頭的徐大參和於侍御也難受得厲害,剛讓人來問我如何才能好過些。」

    「暈船暈車這種事向來是因人而異,興許我就正好是那種什麼都不暈的人,再說,等習慣之後也就好了。」張越笑道,「我倒是聽說,在海上漂泊慣了的人,上了陸地反而會感到眩暈。」

    「所以,此次船隊中的那些官軍,都是寧可下番也不願意窩在南京的。」

    說了這麼一會兒閒話,張越就問起劉達試驗田的情形,得知長勢良好,他就若有所思地說:「一年三熟,雖然可令農人富足倉廩充實,但工本費和人力卻不得不算,第一年必定有不少人將信將疑,卻是不可操之過急。所以,第一年多出來的兩季稻種,由官府提供,到時候看著他們多收了糧食,自然而然就有人加以仿效,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另外,稻麥一年兩熟少則增收兩三成,多則增收五六成,至於三熟,極可能翻倍還多。穀賤傷農,這也是不得不慮的勾當。」

    劉達只是對農事農具感興趣,對於其他的倒沒有考慮那麼多,張越既然說了,他不禁屈指算了算增產的數量,臉色頓時凝重了下來。  

    見他如此表情,張越又擺了擺手笑道:「不過你也不用太擔心,穀賤傷農,那也得是全國上下推行之後的事了。三年之內,廣州能夠有十個州縣推行此制就已經很了不得了,而其他地方更是因地理天時而異。如今四海昇平,朝廷應該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南征北戰,人口便會有一個大增長,再加上算不到的天災,到時候興許只會糧食不夠吃。再說,交阯要完全靠自給自足恐怕不行,咱們廣東增加的那些出產也有地方可以消化。總而言之,且慢得意,要青史留名,你可是任重而道遠啊!」

    「我一個無名之輩,哪裡在乎什麼留不留名,只是沒想到這把老骨頭還有這樣使用的機會罷了!大人對我有知遇之恩,又有濟民之志,我何惜這點本事?」

    兩人對視一笑,想到將來,不由得全都是滿臉憧憬。史書都是文人記載的,所以提到的那些盛世,幾乎無一例外都不是武功絕頂疆域最廣大的時候,而是四海昇平無戰事,倉廩充實無飢餒的時期。若是能把無數人稱頌的仁宣之治再往上推一把,張越自然是樂見其成。

    瓊州府治瓊山縣,由於孤懸南海,瓊州知府素來是廣東省的一大苦缺之一,因此此前出了這麼大一件案子,上頭神仙打架,可憐的瓊州知府盧海山亦是提心弔膽。他到這兒原本就是左遷,倘若再犯什麼事,恐怕最好的結局也就是貶謫交阯。瓊州府再不濟好歹也是還算太平的地方,可交阯卻是瘴氣密布叛逆橫行,一不留神就會沒命,所以聽聞黎人仿佛真有蠢蠢欲動的跡象,魂飛魄散的他幾乎是立馬上奏了布政司。  

    可是,他完全沒想到,左布政使張越竟是親自來了!

    在瓊山縣碼頭接著了船,盧海山把張越請到了知府衙門,立刻就誠惶誠恐地低頭請罪:「都是下官無能失察,不想竟是驚動了藩台大人。實在是先頭的事情捂不住消息,散布太廣,所以該當年底就徵收的秋糧,如今遲遲沒有動靜,下官也不敢派人去催……」

    「好了!」張越見張謙硬是派給自己帶下來的曹吉祥站在那裡滿臉不忿,幾次要開口辯解,就擺手打斷了這個絮絮叨叨的瓊州知府,「你今天就給我選一個距離瓊山縣較近,平素桀驁的黎峒出來,我要帶人過去一趟。此前的信使應該已經到了,想必你也知道了二季稻和三季稻的事,你心裡有個數目。」

    一來就辦事?

    盧海山從前也不是沒見過上官,雷厲風行的也見過,可剛到地頭馬不停蹄連歇口氣都來不及就辦事的卻還是頭一次得見。他正要勸諫幾句,一旁的于謙就插言道:「張大人說的是,事不宜遲,一來黎人確實應安撫,二來秋糧乃是重中之重,三來張大人親來就是為了三季稻,還請盧知府儘快去辦,今日咱們就立刻過去,省得請人過來又激起人的疑忌之心。」

    左參政徐濤一路暈船比誰都厲害,吐得是昏天黑地,這會兒渾身上下一絲力氣都沒有,有心反對卻連話都說不出來,心中不禁暗自叫苦。就在這時候,他忽然聽到旁邊傳來了一句讓他喜上眉梢的話來。  

    「還有,徐大參暈船太厲害,你去請個大夫給他瞧瞧。他這身體恐怕一時半會挪動不得,他就不用去了,留在你的府衙中休養休養。」

    第七百五十六章 撫黎則動之以利

    黎族各村峒向來是非其宗不屬,豪酋決定一切,奉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宗族統治。領著朝廷土官的峒首替朝廷征役完稅,有的常常不遠萬里去京城進貢,也有的始終保持警惕不太和官府往來。而除了知府盧海山之外,這瓊州府還有另一位撫黎知府,管轄其下的一眾土官,和各州縣不相統屬。之前顧興祖事發之後,那位撫黎知府便派人四處招諭,於是,有不少原本已經附籍的熟黎背了本府去投撫黎知府,為的就是不當差不納糧。

    這天下午,盧海山雇了妥當人抬來竹轎請張越于謙等幾人坐上,親自領頭把人送到了瓊山縣外的西黎土舍。一下竹轎,他便指著四處的綠水青山道:「大人請看,這裡的環境是最好不過的,你看看那些辛辛苦苦耕種的黎人,一年能出多少糧食?只可惜朝廷派錯了撫黎官,如今別說這西黎兩個土舍最最冥頑不靈,就是東黎,也是逃人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哪怕黎人不叛,咱們瓊州府治下百姓也要少掉一半,賦稅根本收不上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0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