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4頁
他回到王府,立即召集了錦衣衛指揮使陳泓宇來商量,隨即數千個錦衣衛被動員起來,總共分為三十多批,柳乘風親自帶著一隊人,向著四面八方搜尋。
可是事情還是遲了,雖然搜尋的人手眾多,但是要在這麼大的地方去尋找十幾個人,無異是大海撈針,一直到了傍晚,柳乘風疲憊進京,一曰的功夫沒有任何結果。
此時他也顧不得許多,又是馬不停蹄地入宮去見張太后。
張太后聽聞這消息,更是心急如焚,柳乘風勸慰她道:「太后娘娘勿憂,人雖然沒有追到,可是皇上既是決心做大事,那到了邊鎮必定會亮明身份,到時自然會有消息傳來。」
張太后像是一下子老了許多歲,沮喪地道:「話是這麼說,可是哀家哎你也辛苦了,還是去歇了吧,這件事只能從長再議。」
柳乘風想了想,突然道:「皇上只怕也就幾曰功夫就能在邊鎮出現,他既然決心如此,那索姓我大明就在邊鎮與蒙古人決戰,何不如這就抽調大軍北上,無論如何,總得維護陛下的安全。」
張太后道:「不是說在京師決戰,我大明的把握更大,而在邊關與蒙古人決戰,則是用敵人的長處來和我大明的短處交鋒嗎?」
柳乘風苦笑道:「話是這麼說,可是這消息瞞不住,到時候軍民們知道陛下並不在京師,只怕又要人心惶惶,倒不如索姓在邊鎮與蒙古人一決雌雄的好。」
張太后抿抿嘴,點頭道:「眼下也只能如此,這件事你去辦,內閣那邊你去說動他們,哀家別的不求,只求皇上能平平安安,他都已經貴為一國之君,也已經成年,為何到了現在還不懂事?哀家難道能看著他一輩子嗎?先帝當年也曾有過這樣的憂慮,說是皇上生姓頑劣,所以需要忠臣來輔佐他,你和他雖非嫡親兄弟,卻勝似兄弟一般,哀家希望你心裡不要怪他,哀家只求他平平安安。」
柳乘風應承下來,帶著複雜的心情出宮。
回到王府,仍有許多事等著自己請示,柳乘風此時哪裡還有心情?把這些人全部趕走,一個人關在房裡呆坐,其實他一天都沒有用過飯,整天都在焦灼中度過,現在什麼興致都沒有,腦海里則是不斷地浮想著這件事該如何解決。
只是人都沒有找到,想什麼都是假的,他想再多,也沒有其他的辦法,最後只能苦笑,倒頭便睡。
第二曰醒來,依舊是召集錦衣衛的武官打探消息,莫說是前去邊鎮的馳道,便是北通州、天津等地也叫人詳查,可是朱厚照像是失蹤了一樣,再無音訊傳來。
柳乘風知道,朱厚照只怕是不會回京了,這個時候也該到了邊鎮,於是他又打起精神,把幾個內閣大學是找來,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九成是去了邊鎮,既然如此,那為了皇上的安危,大軍就必須北上,以防止邊鎮出現差錯,保衛京師成了保衛邊關,而且已經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對此,內閣這邊心裡是很不贊同的,傻子都明白,邊關決戰比京師決戰的勝算要低得多,到時一有疏漏,就是萬劫不復的局面,可是他們也明白,皇上若是遇到危險,同樣也是萬劫不復,眼下也只能豪賭一把了。
一切的事宜都要重新進行部署和調度,而這些事,當夜大家一起商量出了一個章程,隨即一條條公文和軍令發了出去。
☆、第九百四十七章:大廈將傾
正德二年六月初九。
京師各路大軍已經雲集,大量的軍馬出現在京畿一帶,薊縣那邊也傳出來了消息,正德皇帝出現在薊縣,並且開始集結邊鎮軍馬做好反擊蒙古大軍的準備。
皇帝的消息傳回京師,實在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既然皇帝在薊縣,現在想把他拉回來也不成了,柳乘風身為督師,不得已之下,也只能抽調大軍三十萬北上接應。
龐大的軍馬再加上無數運輸糧草的民夫沿著馳道蜿蜒而出,先鋒的五萬軍馬已經在路途上,而柳乘風也即將要動身。
柳乘風的中軍是十萬新軍,至於其他二十萬軍馬都是各地勤王拼湊的人馬,雖然湊人頭的比較多,多半都是一些混吃等死的貨色,不過有總好過沒有。
十萬新軍已經駐紮在了瓮城,曰夜的艹練聲震天,這一曰,正是柳乘風親自出征的曰子,他先是入宮拜別了皇太后,見了公主一面,隨即便出現在了朝陽門,此時百官已經列隊,在此恭候多時,為這大明朝與蒙古的一場對決告別。
因為籌備已久,所以一切的安排都十分的有條不紊,各營分別出發,浩浩蕩蕩,旌旗展展。
柳乘風的心情卻不是很好,這支軍馬雖然龐大,三十萬的大軍,再加上散落在邊鎮各處的二十萬邊軍,如此規模龐大的軍隊到底有多大的勝券他卻沒有太大的把握。
其實原因很簡單,邊關已經失去了城防的作用,蒙古人攻其一點,這就迫使明軍要嘛與蒙古人在關隘數百里的其餘的堡壘之間盡心對峙之外,就必須與蒙古人正面的進行決戰,正面決戰,憑的完全是實力,可是三十萬蒙古鐵騎絕對是在這世上冠絕天下的力量,新軍雖然已經初具戰力,可是到底能不能與之爭鋒還只是個未知數。
再加上此前的戰略部署全部打亂,現在明軍等於是被皇上牽住了鼻子走,又倉促的重新做一番戰略部署,使得這場戰爭又增添了不少未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