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35頁

    之所以能在過去數年的對抗里占據優勢,一是借了齊國、鮮虞對兩家的打擊,二是靠了趙無恤在東方的崛起。

    可一旦范、中行、齊、衛四個趙氏的敵人聯合起來圖謀趙氏,則優勢不復存在,後果不堪設想!

    果然,趙鞅聞言,臉色一變:「晉與齊尚未休戰,夷儀尚在齊人手中,范吉射與中行寅竟敢叛國?」

    無恤搖頭道:「從衛國太子的描述看,兩家應當不至於投靠齊國,畢竟他們之間也矛盾重重。其目的,不過是與齊、衛商議如何遏制我趙氏,彼輩保證戰時不相互攻擊,范氏還會將趙兵在南陽之地的動向一一告知齊人!」

    趙鞅冷笑道:「難怪戰時兩家的軍隊連大河都未渡過,可惜並沒什麼用處,鄭國被宋人牽制著,齊軍被你留在魯國的兩軍牽制著,衛國孤木難支,喪師失地,道路還是打通了。范、中行除非親自下場攻擊趙氏,否則那點小手段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趙氏在去年的攻勢打的就是一個出其不意,加上郵無正這種善用車騎的奇襲專家,算是以力破了敵人的巧。

    無恤卻沒那麼樂觀,他憂心道:「彼輩雖未得逞,但不排除會有下一次勾結。小子的想法是,或許可以讓衛國太子入新田,請求國君助他歸國,只要給他一個趙氏占領的衛邑稱孤道寡,衛國內部的親晉勢力、主和勢力就有了投靠的目標。吾等再以兵卒伐之,假以時日,也許就能驅逐衛侯元,讓衛國倒戈為我所用了!此為其一。」  

    「同時,還可以授意衛國太子告發范、中行叛晉投齊,他言之鑿鑿,一定能讓國君生疑!若能得到弓矢斧鉞,組織一場趙魏韓奉君命攻范、中行的討伐,則二卿不足為慮也,占據了大義名分,知伯也無話可說!此為其二!」

    「可你不是說,范、中行並非叛晉麼?」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父親難道忘了,當年卻氏與欒氏謀我趙氏,發動下宮之難的藉口,不也是莊姬所謂的趙氏三卿謀反麼?此外三卻之滅,欒氏之滅,哪一家是真的叛晉?還不是由著陰謀者們編排!寧我謀人,毋人害我啊,父親!」

    趙鞅沉吟了片刻,這個喜歡堂堂正正之戰,不愛玩弄陰謀的虎卿好容易才繞開了自己的道德壁壘,點頭同意:「不錯,是個妙計,而且和董子提議的先下手為強頗合。」

    「董子提議由趙氏先動手?」趙無恤聞言卻是一驚。

    從趙宣子時代起,晉國一向有「首禍者死」的不成文傳統,諸卿中哪家先攻擊別人,就會被視為謀叛,被國君和其餘各家聯手消滅。

    這是遏制晉卿火拼的最有力威懾,他們更多時候只能選擇相忍為國,而不是兵戈相向。

    在晉國,這是任何一個弱冠卿子都能明白的事情,董安於作為趙氏的智者,為何會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呢?  

    董子啊董子,你究竟是怎麼想的?趙無恤恨不得立刻跑去晉陽,與他好好長談一次。

    趙鞅沒有細說董安於的建議,原因是連董子自己也在猶豫,趙鞅也否決了此議。

    後發制人,亦或是慢慢編織一個針對范、中行的羅網,看上去似乎更可行些。

    這些事情得從長計議,最後,趙鞅似是有些乏了,擺了擺手道:「這些等你成婚之後再說不遲,離吉日只有三天了,要好好準備準備下。屆時,除了范、中行兩家只派使者來做做樣子外,其餘幾家都會讓大宗子弟親自來賀!」

    趙無恤心中一動,殷切地問道:「敢問,知氏派了誰來?」

    「是知瑤麼?」

    第614章 日月當空

    「知瑤?」趙鞅一愣,道:「不,不是知瑤,而是以老成穩健而著名的知果……」

    聞言後,趙無恤也不知自己是失望,還是心中放下了一塊石頭。

    方才他眼睛裡閃爍著期待和興奮,表現出的不尋常都被趙鞅看在眼裡,以至於趙鞅問道:「我聽聞國人將你與知瑤稱為日、月,並列為年輕一代的佼佼者,你是否也將他當成了對手?」  

    對手……麼?趙無恤陷入了沉思。

    歷史上的趙襄子和知瑤的確是對手,而且是死對頭,可這對cp前二十年的較量,卻是一邊倒的。

    知瑤,無往不勝,趙襄子,節節敗退。

    成為執政後,知瑤與趙襄子一同率兵包圍鄭國,知瑤借著自己是上卿,倨傲地命令襄子率先領軍攻城,好讓趙氏受損。襄子則用外交辭令推脫,能言善辯的知瑤便鄙夷地罵道:「趙無恤,你相貌醜陋,懦弱膽怯,趙簡子瞎了眼?為什麼立你為繼承人?」襄子含蓄地答道:「我想,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的繼承人,對趙氏宗族並沒有什麼壞處。」

    唾罵,他忍了。

    四年之後,知瑤與趙襄子再次一同討伐鄭國,得勝歸國後,知瑤帶著幾分醉意向趙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絕,知瑤竟將酒盞扔到襄子臉上,砸出了血,留下了疤。君辱臣死,襄子的臣僚們都請求對知氏開戰,洗刷恥辱,襄子卻回答:「父親之所以讓我做儲君,很重要一點,就是因為我能忍辱負重。」

    毆打,他還是忍了。

    這似乎是忍辱負重者的時代,南方的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三千越甲吞了吳國。

    北方的趙襄子一忍再忍,終於在知瑤索地時忍無可忍,憤而拒絕。於是便被知瑤吊打,三年晉陽之圍,折骨為柴,懸釜而炊,那場面慘不忍睹,若非張孟談妙計改變局勢,趙氏差點就滅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3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