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40頁

    趙無恤對中山國這種攀親戚的行徑笑而不語,也不想追究真假,不過既然對方示好,他也伸手不打笑臉人,於是雙方結下「兄弟之盟」,中山君四十多歲的人,還腆著臉稱呼趙無恤「表兄」。

    就算是親兄弟也得明算帳,對中行氏領地的瓜分,按照實際控制區域而定,中山方面獲得了鼓、肥,趙氏則獲得柏人。如此一來中山恢復了舊土,趙無恤也對滿是狄人部落的鼓、肥興致缺缺,無法編戶齊民的地區,短時間內價值不大。

    有了鼓、肥兩縣,加上失而復得的仇由,晉燕交界的一些隙地,中山的人口劇增到了四十餘萬!一個強大的實體已經在燕晉齊中間崛起,歷史上中山也是戰國小強之一,不可小覷。

    但無恤這會也沒空收拾他們,因為他反而有求於中山君。除了柏人之外,這場盟約給趙氏的額外好處,便是借中山國控制的井陘發展下一步軍事行動。

    今年夏末,趙無恤讓主力在太行一線發動攻勢,吸引敵人的注意力,郵無正和趙伊則帶著一萬趙軍翻山越嶺通過中山國,收復陷落的馬首、盂等城邑,驅逐了盤桓在太原盆地的代戎,殺到晉陽城下。

    晉陽的軍隊在韓氏的大敗中被牽連,喪失大半,丁壯也大多跟隨趙鞅去了東邊。但因為晉陽人心向趙,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甚至連宮殿四周都滿是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杆的「荻蒿」、「楮楚」,高十餘丈。  

    智氏引代戎入寇,卻頓兵於晉陽之下,見強攻無效,便採納知瑤的計策,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兩年下來,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做飯,搭棚居住,生活非常困難。

    但他們還是在董安於的帶領下堅持到了現在,終於得救後,滿城皆哭,白髮蒼蒼的董子得知趙鞅逝世的消息後,也痛哭垂拜溫縣方向。

    至此,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太原盆地光復後,趙氏已經從東、北兩面對晉、知、魏完成包圍,他們已經失去了天險,戰爭很可能會在今年內結束。

    所以趙無恤也開始考慮戰後的事情,無論結果如何,他必然會長期留在晉國。這世上還沒有同時做兩國卿士的先例,所以東方的魯國將軍的位置,還是讓兒子去坐比較好,這才有了張孟談和宰予來溫縣接趙操母子上路的一幕。

    ……

    「少主到魯後,吾等要如何行政?」宰予還是有些憂心,有些不安。

    「一切如常,直到少主成年行冠,親政為止。」張孟談說完這句話後,便朝已經結束祭祀,由季嬴牽著走出來的趙操行禮。

    「臣張孟談見過少將軍。」  

    「臣宰予,見過少將軍!」

    小少年面對兩個陌生的男子有些怯怯的,宰予的笑容有些虛假,但他還是能感受到張孟談那如沐春風般的善意,只是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如何還禮,便抬起頭看著姑母,拉著她的衣角不知所措。

    季嬴縱然不願此子離開,但也知道弟弟自有打算,自己無法阻止。於是她便收起不舍,柔聲說道:「這是你的幕府長史,汝父為汝找到的老師,叫夫子。」

    趙操懂了,就和那些教他書、數、禮、樂的傅一樣。於是他笨笨地行了個見師之禮,奶聲奶氣地說道:「夫,夫子……」

    這聲音停在耳中,竟讓張孟談心中一熱,連忙將他扶起,看著這位小小的少年,趙無恤的話,又一次在他耳邊迴蕩。

    「孟談你像管夷吾輔佐齊桓公一樣侍奉我,也要像狐偃追隨晉文公一般輔佐吾子,可能做到?」

    此時此刻,張孟談在心中立誓:「將軍知臣謹慎,故西征前寄臣以大事,孟談不敢忘懷,必將盡心竭力,輔佐少將軍治魯!」

    直到有朝一日,晉魯合一為止!

    「他應該會是個好夫子。」這少長和睦的一幕季嬴看在眼中,便點了點頭,稍微放心了一些。  

    這時候,霖霖秋雨已經停了,溫暖的太陽從雲層背後探出頭來。

    「父親雖然不在了,但趙氏的太陽依舊照常升起,一代又一代,綿延不息……」季嬴嘆了口氣,回頭看了看趙鞅那擺滿祭品的靈位,合手為他祈福。

    只是操心完小的,她又得操心大的了。因為趙氏已經積累了兩年的力量,而趙無恤下定決心,要在今年內結束這場漫長的戰爭!

    在光復太原盆地的同時,從秋收直到現在,趙軍主力攻勢如潮,他們已經反攻到了韓氏上黨一帶,親帥四萬大軍,與晉侯、知氏、魏氏、范氏殘部的四萬聯軍對峙了月余。

    決戰,就要開始了……

    她多麼希望,這場大決戰之後,這世間能長期和平下去,女人不必再擔憂遠方的昆父兄弟是否已死於溝壑之中,治下的孩童們也不用從小沒了父親,只能進入「羽林孤兒」里,學習舞刀弄劍,延續上一代的仇恨。

    不知是不是巧合,據季嬴所知,雙方對峙的戰場在沁水流域,是個連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村邑,卻有個讓人充滿遐想的名字,叫做「長平」!

    第790章 長平之戰(上)

    深秋時節,天氣漸寒,萬木凋零,放眼望去,只見林木蕭蕭,山間有條淡紅色的河流蜿蜒流過。這條河發源於北方百里外起伏如怒的丹朱嶺,匯合了上黨諸山之水,由北往南建瓴而下。每逢暴雨,則水勢高漲二三丈,浮沙赤赭,水流如丹,故當地人稱之為「丹水」。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4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