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9頁

    惡少年有些吃驚,沒想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

    「你平日得多和井學一學,他那一兩隻是野人氓隸中選拔出的更卒,身份卑微,不以勇猛著稱,卻因為配合得當,所以屢屢可以取勝!」

    田賁羞愧難當,口中應諾,而井被誇了一通,卻沒什麼得意之色,只是低頭自謙。

    羊舌戎,穆夏,虞喜等人也拱手受教。

    王孫期默默地聽著無恤此言,不由得暗暗點頭,心道君子知兵御眾之法又更進一步了。

    這一會功夫,觀看蹴鞠的里胥、國人們也圍攏了過來,因為無恤方歸,便紛紛說這兩天菽豆成熟,要去採摘來獻予君子,請他品嘗。

    正如詩經所言:「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菽,也就是後世的大豆,遍布諸夏,位列五穀之一。

    目前菽的吃法,一是蒸成菽飯,能嚼到你嘴巴酸痛;二是搗碎,細火熬成菽羹;三是舂細,和水捏成餅狀,貼在爐灶邊烘熟。

    這東西雖然營養是不錯,但無論如何加工,總是粗糙難以下咽。大豆曰菽,豆苗曰藿,菽水藜藿、啜菽飲水,被認為是十分節儉清貧的生活。目前,成邑的多數野人,甚至部分國人仍然在過著這種日子。  

    國人們喜滋滋地說道:「雖不知君子讓吾等在麥田裡混種菽豆是何緣由,但效果極佳,長勢驚人啊!」

    趙無恤含笑不語,只是讓他們以後繼續如此保持。他之所以讓民眾們將菽豆和麥子混種,卻是因為菽豆科植物有獨特的固氮作用,這可是初中生物常識。混種後,田裡就相當於多了一些固氮器,後世的麥豆間作也是一項提高作物產量的好方法,不過菽豆增產,則是因為代田法的效果了。

    但無恤並不就此滿足,他認為,菽豆的產量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因為他在閱讀的典史中看到過這麼一句:「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

    一百多年前齊桓公越過燕國,北上征伐山戎時,帶回來了一種戎地菽豆,顆大粒圓,十分可口,而且一畝產量是夏菽的兩到三倍。桓公之卿管仲對它十分重視,為此還隆重地派人帶去魯國,向周公之廟進獻此物,作為兩國友好的見證。

    山戎位於碣石以東,遼東遼西一帶,所以那戎菽,或許就是後世的東北大豆?

    不過,那條記載中「布之天下」一說顯然是不靠譜的,因為趙無恤特地在新絳、下宮問過,都沒有這種優良品種,可見這時代農作物和科技傳播的緩慢。他決定,等再去新絳北市時,可要找幾個齊、魯商人,委託他們買進一些戎菽種子。  

    這玩意就算不用來吃,用作榨油也是挺好的。

    望著殷切地看著他的國人們,趙無恤自然也拱手感謝他們的好意,但卻婉拒了實物。

    「二三子若是有心,明早便帶著一些去殼清洗過的菽豆來鄉寺處,無恤還有份大禮要送予諸位。」

    眾人面面相覷,卻也對無恤所說的「大禮」十分好奇,聰明人已經猜到了。

    「莫不是君子前些天離開前,囑咐匠人採石打造的那些物件?不知道有何妙用?」

    勾起了眾人心中的興趣後,無恤卻不點破,逕自帶著趙廣德等人回了鄉寺。

    ……

    第86章 汔可小康

    聽說君子歸來,計僑、成巫、竇彭祖等在鄉寺辦理公務的鄉吏自然也出門相迎。

    無恤與眾人見禮,並將他們一一介紹給趙廣德,對他表現得十分信任和親昵。這種態度,讓一直不受大宗和其他趙氏支系子弟待見的小胖子十分受用,也把自己當成了堂兄陣營中的一員。

    計僑這小半年下來,卻是清減了不少。

    自從那次關於領主是否應該干涉農稼百工技藝的爭論過後,加上代田法初見成效,一旦無恤有什麼新鮮的「發明」,計僑也不再加以阻撓,而是積極地幫助他加以完善。  

    每一次,都是無恤想出了主意,描述大概,畫出草圖,而後的計算和規劃等繁重事務,就統統交給了計僑。一來二去,就把計僑累出了厚厚的眼袋,這讓無恤有些愧疚,一年後,若還是只能靠計僑一個人,想把成邑的模式推廣到整個趙氏的領地上,無異於痴人說夢。

    這也堅定了無恤快些讓計僑卸下擔子,退居二線開設學堂教學,培養一些年輕數科人才的決心。

    自從王子朝之亂以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諸侯失禮,學在四野」已經是常態。大貴族,比如泮宮的庶子大夫籍秦,甚至還得反過頭靠窮士鄧飛教授學問。

    士這一階層的全面崛起已經是大勢所趨,無恤就算讓計僑學習孔丘的辦學模式,公然在新絳城裡開設數科學堂。有趙氏庇護,也沒人會吃飽了撐著找他麻煩,甚至還能就此把游於新絳的那些年輕窮士大半籠絡到下宮帳中。

    當然,目前也就是想想而已。

    這會,計僑便當著眾人的面,感嘆道:「僑聞之,智者見於未萌,愚者暗於成事。智者,指的就是君子這樣的人啊,去年冬至,我還妄圖阻撓君子推行冬種代田之法,直至今日,方知錯得離譜,險些誤了君子大事,誤了國人民生,看來我才是真正的愚者啊!」

    趙無恤朝計僑鄭重一拜:「此言差矣,若無先生,那才是無成邑今日。」

    他這句話倒是說的不錯,計僑已經不是那個為了算圓周率而將籌棍擺滿一個二進院子的傳統計吏了。趙無恤肚子裡那些後世數學知識,基本都已經被他掏空消化,變成了自己的東西。複合滑輪、輪軸、龍骨水車等新鮮的理念,在計僑的統籌下被加以完善,再交付匠人,才能一樣樣變成事實。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