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58頁

    在什伍制度的管理下,這項工作完成得十分能順利。現如今田裡長得青青的粟、稻、黍讓民眾看得喜滋滋的,今歲若無災年,等到秋天一定又是個豐收!

    ……

    二月春種過後,就進入了為期兩月的農閒之時,無恤也不讓民眾空閒著,而是準備進行名為「春搜」的軍事訓練。

    「農事完成的不錯,但軍事上也不能拉下,要知道,反映一個政權組織度最直觀的證據,便是徵兵的速度!」

    趙無恤的這番話,讓負責去鄉亭徵召兵卒的軍吏們壓力極大。

    《司馬法》曾言:凡是作戰:對全軍下達的號令,三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百人小部隊下達的號令,半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個別人員的指示,要立即執行。

    從領邑徵兵,就晉國趙氏而言,一個里一天之內就能徵召完畢,一個鄉要三天,一個縣得十天,整個卿族集結則要至少半月。這已經算極其高效的了,魯國的全國集結,至少得提前數月準備,再花一月時間,這還是在三桓不相互掣肘的情況下……

    這也是春秋時代戰爭低烈度和不持久的原因之一。

    然而「春搜」的演練里,無恤三邑的徵召民兵集結,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將三四千人武裝了起來,隨時可以應付外敵入侵或者主動發起進攻。  

    這其中也有快慢之分,本來就被定位為齊國軍事要塞,年年都有徵召作戰的廩丘是最快的,兩天。甄地去年被無恤徵召過兩次,適應武卒經驗後他們花了兩天半。唯獨鄆城最後,足足三天才將兵卒勉強統合起來,不過他們也是對趙無恤徵召怨言最少的人,只要多加訓練,一定還能更快些。

    按照三邑的臨時律法規定,這些潛在性軍事力量,在農閒時每人每年都要有兩次在鄆城、廩丘、甄三城服役的經歷,以保證五百人的守軍數量不縮水。

    此外,青壯年在十七歲傅籍後也必須服役,可以選擇做一個月的邑卒,或者去當一月民夫。民眾的精力有限,所以每次服勞役時只能集中力量修建一處公共工程,雖然三邑百廢待興,但無恤卻必須有取捨,於是他首選了疏通水利工程。

    在這方面,甄、廩丘兩地比不上鄆城早先的河網縱橫,溝渠遍地,而鄆城的灌溉體系只需要修繕後便能加以使用。

    於是經過一個春天農閒的修繕,鄆城水道河網疏通,連接邑北邑南的通道已經暢通無阻,各種溝渠也能正常運作。甚至還能讓趙無恤選派伍井率領「舟卒」們進行訓練,水兵多徵召鄆城鄰水而居,水性出眾者,其中有不少人還是捕魚的漁夫。

    這才有了五月初時,濟水河上的這場百舟競逐。  

    至此,趙無恤已經基本消化了三邑,騰空了口牙,便準備繼續尋找下一隻獵物了!

    ……

    看完這場水戰演練後,無恤偕同屬吏們回到了鄆城望江樓台上,他很喜歡這地方,可以遠眺如同兩條玉帶的濮水濟水,還有明如銅鑒,野鴨水鳥齊飛的大野澤,頗有幾分意境。

    每次來這,他也頗有些自得。

    「這是我的封邑!完全屬於我的領地!」

    這裡的席案前,還鋪開著一幅麻紙製作的地圖,每每攤開它,趙無恤的自得便消失了,轉而變為對領土更大的訴求。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對張孟談如是說!

    關於已經在魯國深深紮根的勢力未來將何去何從,向哪兒發展,倆人也有過不少謀劃。

    無恤指著地圖說道:「如今吾等盤踞三邑,人口六萬餘,勝兵五千。北有秦邑、范邑與齊國相隔,東有高魚隔斷和鄆城的聯繫,西、南則是衛國,其中濮南之地已經派遣細作滲透過了。大澤周邊,盜跖手下有從卒七八千,人口四五萬。」

    張孟談作為無恤的二把手,對局勢分析得頭頭是道。

    「如今司寇畢竟是魯國封臣,暗中讓中都宰為司寇效命可以,但直接吞併卻無法做到。齊國沒有乘著陽虎之亂進攻魯國,如今兩國關係雖然尚未彌補,但已經有所緩和,吾等實力微小,主動攻齊是自取滅亡之道,不可為也。衛國現在居然還未叛晉,衛侯一直都在忍耐啊,但我估計他深恨被辱,絕對等不到今年秋天便會與晉翻臉。」  

    張孟談為無恤謀劃,對於主君的利益比晉國的利益看得更重要:「到時候晉、齊再度為爭衛開戰,希望與齊國毗鄰的中行氏能吸引齊軍主力,到時候司寇便能從中漁利,在衛國濮南近百里地域布下的棋子也能一一生效了。」

    無恤沉吟:「所以短期內,我依然只能穩固封邑,同時開拓大野澤群盜!」

    但離無恤最近的大野澤盜跖,也是頭長滿了尖牙利爪的覓食者,入夏後也在瘋狂地捕食,這一口若是想咬下去,可不大容易……

    無恤將一千常備的武卒安排在鄆城,專門為防備盜跖劫掠而來,不過今年盜跖似乎轉了性,開春時,開始來試探鄆城防務,武卒與群盜打了一仗,在陸上對戰群盜一敗塗地,但武卒望著敵人帶著傷員坐船而逃,卻也只能眼巴巴看著。

    所以趙無恤才起了訓練舟師的心思,不過舟兵們的表現並不讓人十分滿意,還做不到深入大野澤追擊,所以無恤在考慮,是不是在別處尋點擅長水戰的人來呢?

    南方的吳人、楚人、越人都長於此道,有空時派個使者去打探打探也不錯,難說還能與吳楚上層貴族搭上線,看看能否傾銷些三邑產品,再購入銅、錫。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5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