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頁
細細想來,秦朝為什麼統一後十多年就分崩離析,也就不足為怪了。
雖然艱難,但只能咬著牙做下去,誰讓趙無恤拼死拼活,就到手了這麼一個不上不下的開局之地呢?
創律法,謀鄧析並不是目前至關緊要的事情,可以慢慢經營,趙無恤手頭最重要的,還是「從采邑到鄉亭什伍」這一項。
實際上,西周早期是比較集權的,周王畿的六鄉六遂基層制度分為「比」、「閭」、「族」、「黨」、「州」、「鄉」,他們與「伍」、「兩」、「卒」、「旅」、「師」、「軍」一一對應。村社居民行政組織與軍隊的軍事編制兩兩相應、互相統一,這就是兵農合一的古制。
西周的王畿漸漸分割,鄉遂和井田制度一起崩潰了,到了後期南國之師喪盡後,只能依靠王畿大夫的領邑私兵徵召作戰,防禦犬戎入侵,鄉遂漸漸被采邑製取代。
各級卿大夫的封地名為采邑,邑有萬戶,千戶,有百戶,有十室,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凡此種種,散布在中原各地,屬於不同的封邑主或氏族,他們世代傳承,根據宗族血緣抱團而排外。
到了春秋,甄和廩丘雖然實行衛、齊兩套基層制度,但大體上也是這種采邑制的延續。
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行政分散而低效的情況,肉食者能統治駐紮在大邑,但其他小邑聚的控制,只能指望各邑氏族配合。
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無法將一個地區的民力和資源高效化利用,遇到戰時就得面對和地方勢力扯皮和相互妥協的情況。
焚券市義和秋收後,趙無恤如今已經在甄和廩丘建立了絕對的威信,兩地新的職守確定,新政便可以從上到下鋪展開來,隨著一封簡牘傳遍了各小邑,新的基層制度也開始推行了。
「合小邑聚,集為亭、里,里中則設什、伍!」
甄和廩丘兩邑之下,趙無恤設置了亭和里,亭控制道路治安,有亭長,由趙無恤親自任命,下屬有求盜、亭父、亭卒,來往行人和商賈都要接受亭的盤查問話。
里是基本單位,所轄百戶左右,有各氏族長者或老者兼任的里正,還有專注於農事的「力田」。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也是徵召時的作戰單位。規定里中的民眾無論國、野、貴、庶,按氏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一一載入戶籍,稱之為「編戶齊民」。
「料民」等前期工作已經在之前兩個月內,在張孟談的主持下陸續完成,雖然這種人口普查方式自從周宣王以來頗受詬病,但現在已經是諸侯間尋常的事,眾人也見怪不怪了。想要了解一個邦國、城邑的力量,就必須知曉戶口幾何,田畝多寡。
「里」在無恤規劃中的是民聚空間,戶籍的管理與民戶的組織是其核心,里正和什伍則是統治的基層單位。
「亭」則作為趙無恤政權得以滲透到基層的單位,沿著塗道路徑形成線式分布,將作為行政中心的邑和里串聯起來。
這一點一線,就把甄和廩丘的基層徹底變成了一個「網」,一個趙無恤可以籠盡兩邑力量的大網!
這便是他所說的「從采邑到鄉亭什伍」!
說白了,既是對西周,乃至於較為集權的諸侯齊、楚兵農合一,政軍合一制度的效仿,也是戰國秦漢那一套地方制度的先聲,很適應目前濮北的情況。
百餘年前的管仲改革,幾十年後的魏國李悝變法,後世的商鞅變法,無不如此。將集權灑向鄉亭里閭,想盡辦法增加對基層的動員力度,就能富國強兵,就能拔得頭籌。
……
在這些簡牘寫就,準備潤色後發往各亭里的時候,年輕的公西赤曾擔憂地詢問道:「大夫如此大張旗鼓地更改制度,就不怕各邑聚的氏族們不滿,群起反對麼?」
趙無恤卻笑著反問道:「反對?」
「誰敢反對!」
他目視身邊的成摶,讓他回答公西赤的疑問。
成摶的父親成巫身體漸漸不行了,無法遠行,所以此次留在了成鄉。趙無恤也懶得理會這是真是假,畢竟成鄉在趙氏內部依然是他名下的食邑,就讓成巫和竇彭祖等人繼續經營,雖然不指望他們能更進一步,但維持住成鄉的富庶應該沒什麼問題。
不過成摶卻是有些忐忑的,對趙無恤也更加畢恭畢敬。
但趙無恤授予他廩丘假士師之職,卻又讓成摶心中稍安,於是他分析道:「甄氏乃是全邑各族之首,如今在邑內服服帖帖,其他各小族又哪敢冒頭?不滿之前,得先想想每日訓練不休的武卒,還有如林的戈矛。至於廩丘齊人,在甄之役里是被完全打怕了,那些昔日強悍的齊卒如今都成了順民。」
「更何況,新設立的里中,里正通常由當地的舊氏族族長、老者擔任,原先的權力並沒有少,只是多了受邑吏直接管轄而已,沒有理由與大夫為難。」
聽了成摶的分析後,年輕的公西赤的三觀受到了巨大衝擊。
PS:雖然「子產殺鄧析」這個謠傳比較流行,但看過左傳就可以知道,直到這一年,鄧析依然活蹦亂跳著。
第315章 秋以獮治兵
公西赤的腦袋有點暈,在中都邑,夫子和地方的族長們商量事情,或者召集弟子們議事,都是要談仁義。可在廩丘,對外雖然還暢談大義,但遇上內部的小會議,卻是完完全全在談利益,這樣真的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