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44頁

    更為重要的還是第二項義務,既保證領地安全,為此君主要付出大量費用,使領地不受鄰邦、盜寇的橫暴與侵悔。所以無恤才需要養常備兵,每隔一天就訓練他們,同時加固城池,製作戰爭器械等。

    君主或國家的第三種義務是建立並維持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的運轉。三邑的官署、刑獄、從邑到亭里的屬吏,開通道路,疏通河流,開挖溝渠,建造有利於農事的水利器械等。還有趙無恤籌劃的仿照孔子、少正卯私學,重振公學,在國人中推行蒙學教育事業,都屬於這方面……

    三管齊下,府庫內的錢帛才會消耗得那麼快。

    自從來到濮北後,計僑看著日漸減少的積蓄可愁壞了,趙無恤卻不管不顧,自行領兵在外面大打四方。

    他憋了好久,便一吐為快道:「若是平日還好,子貢在陶邑經營侈靡之業,每月都能換取數千石糧食輸送到甄地。這便是半年來濮北收成較往年少,卻不至於饑荒,還能分予中都一部分糧食的緣故。」

    「可一旦開戰起來,就比如說這次,司寇動員數千之眾,僅僅出百餘里,在魯國境內作戰一月,卻依然日費數金。」

    一旦涉及到支財政問題,計僑可是毫不留情面的,他嚴格地把控著每一處支出,每一筆帳都要帶著數科的學生們精打細算過,趙無恤的管家可不好當!  

    正如孫子所言,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些戰爭原料,來自甄、廩丘武庫里的少量積累,以及新建設起的工匠坊沒日沒夜的製作。

    趙無恤近半年來的確有些「窮兵黷武」,但計僑話中隱隱有讓他在戰後解散部分招募兵的意思,這一點他絕對不會同意。

    於是無恤便反駁道:「計先生說的不差,世上最花錢的是戰爭,可最一本萬利的也是戰爭!」

    無恤是有底氣說這話的,陽虎攜帶的那些金玉和魯宮寶物,除了大東寶玉和伯禽大弓是鎮國之器,不得不歸還公宮外,其餘都被運回廩丘,對外則說成被陽虎餘黨瓜分,「不知所蹤」了。此外藉口剿盜跖,曲阜城西的武庫基本被他搬空,武卒作戰時損耗的兵器甲冑都得到了補充,甚至還有不少剩餘,可以用來裝備邑兵。最後,在追擊盜跖時,也繳獲了一部分劫掠的錢帛,半數歸還中都和闞城,剩餘的清點之後放在府庫里,足以抵消此戰花費。

    他最後說到:「計先生別忘了,吾等損失的人口,可遠遠不及那千餘被俘獲的盜寇,此輩可以降為隸臣,從事公田的耕種和荒地的開墾,所獲全部收歸府庫,又是一筆大進帳。」  

    計僑攤手道:「誠然,若是沒有這些進項,吾等恐怕連明歲春種都撐不到。不過就算如此,司寇也得替下臣考慮考慮,若是沒有新的收入,三邑到了明年秋七月,就會府庫匱乏,不能維持軍備開支了!」

    這已經不是成鄉時的小打小鬧了,而是關係到三邑六萬多人的吃穿用度,生死存亡!若是治理砸了也不會有下宮的趙鞅來庇護,來幫忙善後支援。

    可趙無恤既然敢大手大腳地花錢,自然是早已有了開源的主意。

    「無農不穩,無兵不安,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士不興!士農工商,國之柱石也,缺一不可。雖然第一要務是鼓勵農事復興,但工與商卻也不會拉下,這便是在秋至收稅、賦、丘甲前維持開支的法子。計先生別忘了,從魯城要來的工匠,加上從晉國、宋國陸續趕來的,以及此次大戰收攏的,已經超過了五百人。」

    說到這裡,計僑的心情才好了一點:「的確,彼輩數量眾多,專精於百工之業,從此任何手工貨物,吾等都能自給自足,不必仰求外人了!」

    自產自銷,當是比從外邊購買省錢,但趙無恤想的卻更長遠。

    甄和鄆城地域寬廣,田畝肥沃,而廩丘稍次,所以他想讓這裡專於匠作,打造成兗州地區的手工業中心!  

    他開始向計僑描述心中的宏偉藍圖:「經過人手製作的東西,凝結入了新的價值,所以一般是比原料要貴的。這樣,我負責想開源的主意,工匠坊的公輸氏和百工將這些想法變為現實,子貢憑藉侈靡之業打開的商路和人脈,把新貨物在陶邑賣一個高價,賺取利潤。其後他再用利潤再買入三邑缺少的原料,運到濮北來加工……」

    而計僑則負責節流,分配好公共機關、民生和軍事上的開支,如此一來,就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趙無恤既然有了穩定的地盤,一些生產力的改進自然要提上議程,比如改進鐵的冶煉,改進農具兵器,讓它們的效率更高。

    但這需要大量的銅、鐵,悲劇的是,魯國基本上沒有銅山,府庫中存留的也不多,無恤總不能學盜跖,跑去廟宇里將禮器熔了吧?所以只能跟外面,比如吳國、楚國貴族私下購買。魯國倒是有幾座產鐵之山,鐵現如今雖然被稱之為「惡金」,但也不便宜。

    此外皮革、羽毛、鹽,都是三邑缺少的。

    想要換取以上這些,只靠子貢在陶邑經營侈靡之業那些抽成,以及未來的農業稅賦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有屬於三邑的特色產業,有能進行交換的貨物,讓它們和輸入的原料形成一個產業鏈條,才能完成「原始積累」!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4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