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頁
趙葭任由麾下整理馬鞍,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張有些模糊不清的地圖上,計算著這是他們渡過的第幾條溪流,他必須弄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
在他的請戰下,郵成最終還是准許了他的計劃,本來打算派更多兵馬追隨,可趙葭卻認為他的目的是偵查,而非作戰,帶的兵馬越多越容易被發現。一旦深入秦川,遭到秦人車騎追殺,一百騎和兩百騎有區別麼?
於是一行人趁夜渡過涇水後,晝伏夜出,爭取不要被嚴陣以待的秦人發現。
他們所行經的平原正是後世咸陽以北地區,趙軍對這一片區域的情報所知不多,地圖也是猗頓的商隊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拼湊起來的。
這裡遠沒有後來的文化璀璨,人煙稠密,但星星點點的小邑已經在渭水平原上分布得到處都是,若是趙軍騎兵們耐心觀察,還能看到那條寬敞筆直的「周道」上,一直有兵卒由此向東而去。他們是秦國從境內召集到的青壯,為了保衛邦國而趕赴渭南,趙氏大軍正在那隔水與秦國大庶長對峙。
趙葭也見識到了秦人的民風彪悍,一些偶爾瞥見趙軍游騎的秦人不但不躲,反而手持農具兵器朝他們怒目而視。
他不想浪費時間,一路上避開了所有城邑,沿著靠北的山地丘陵向西前進,較之南方的沿河平原,這邊的地勢較為崎嶇難行,但好處是溝壑縱橫,容易隱匿行蹤。
第一天時,他們越過了遷延之役時晉軍停駐的棫林,第二天傍晚,又把麻隧之戰後聯軍抵達的侯麗甩在身後……
「還不夠,吾等還能向前。」到了第三天,當麾下兵卒請示是否要調頭時,趙葭卻斷然拒絕了。
他已經超越了前人,現在,他想超越的是自己。
趙葭目光熱切地看向西面,在連綿的丘陵深處,隱隱能看到一座鶴立雞群的高峰……
「岐山,吾等的目標,是岐山!」
……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雖然多次在書中讀到類似的句子,可真正抵達岐山腳下時,趙葭也不由對這裡的壯麗嘆為觀止。朝陽映照在岐山上,其主峰高千丈,余脈也山勢聳拔,嶺麓回復,草木萋萋,鳥鳴喈喈。
正所謂「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他在學宮裡聽大祭酒講過,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當年周人作為後起之族,自稱「小邦周」,遠不能和「大邑商」相比,但他們就靠著這座大山以南的百里區域兢兢業業,耕作紡織,打造了一個龐大的王朝。
後來這裡一度被戎狄攻占,可隨即又被秦人收復,秦德公時正式將都城遷到了周原,稱之為「雍」,至今已兩百年了。
「也就是說,秦人的都城,就在這座大山的西南方不遠處……」
趙葭這麼一解釋,他麾下的兵卒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辛苦跋涉六天六夜後,竟然已經到了這麼遠的地方!
他們百騎渡涇,行三百里至岐山,馬匹亡去三分之一,途中也有數人墜馬而死,加上不小心被秦人抓獲的、夜間掉隊的,現在只剩下八十騎。
好在此行目的已達成一半,不過真正的冒險,現在才正式開始。
「我不敢說能帶所有人活著獲取,二三子此舉必將載於史冊,為後人所稱道!」
對著蓬頭垢面的眾騎兵長拜及地以示感謝後,趙葭帶著他們沿岐山北麓繼續前進,他們的目標是附近一座名為「杜陽」的小邑……
五月末的一天遲暮,岐山北麓的杜陽小邑外,金燦燦的田地里稀稀拉拉地散布著些婦人、孩童,彎著腰在田中努力收割。
隨著戰爭的愈演愈烈,趙軍入秦,秦伯大恐,發各邑丁壯兵卒集結於雍城,準備在和談不果的情況下拼死一搏,男丁都走了,所以杜陽就只剩下一些婦孺。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五六月間正是冬小麥收穫的季節,雖然秦地不像晉、魯那樣大規模種植冬小麥,但是種緩解青黃不接很好的作物,尤其像今年這樣兵役連綿的時節,那些黃燦燦的麥子更是救命的口糧。
男耕女織,按照性別分工是常態,雖然秦婦們干起農活來也是飛快,但沒一會就腰酸腿疼,正在那滿頭大汗地錘著背喘息,身後捻著麥穗吃的孩子卻哇哇大哭起來。
婦人正要回頭呵斥,卻見遠處的塗道上塵煙瀰漫,從東邊來了一支軍隊,人人騎馬,殺氣騰騰,更有數騎朝這邊打馬奔來,這就是孩子哭鬧的原因……
杜陽以北百里之外,便是秦國的北境密須,秦國西、北兩面被群戎團團包圍,雖然秦穆公時「稱霸西戎」的威勢仍在,但偶爾也會有窮瘋了的義渠、空同戎人過來劫掠,雖然秦人也不比他們富裕多少。
見游騎靠近,秦婦們頓時變了顏色,護子心切的連忙將孩童抱在懷裡,朝反方向逃去,來不及走的則伏身於草中,希望能不被發現。不過,卻也有鎮定膽大的,翹著腳望了會兒,說道:「這不像是戎賊,倒像是秦兵。」
戎人喜歡披頭散髮,而且他們的騎兵也沒有馬鞍,這些游騎卻是甲冑鮮明,兵器精良,頭上是華夏標誌性的插簪髮髻。
不過那些騎兵很快就證明自己來者不善,他們下馬後點燃隨身攜帶的火把,從路邊往田畝里投擲,乾燥的麥稈麥穗遇上烈火,加上風勢助陣,頓時燒了起來,一時間整塊麥田均是熊熊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