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14頁

    他對二人說道:「如今成鄉粟支兩年之用,兵甲也已經齊備,是時候抓緊對士卒們的訓練了!」

    經過上次兩個豬頭兄長派人偷襲成鄉的事情後,趙無恤便提高了警惕,新軍法已經頒布,讓王孫期先帶著八位兩司馬學習,再傳授給伍長們熟悉。

    大字不識的普通鄉卒,自然是不可能將五十四條禁令一一背下的,而趙無恤的主要目的,也是讓軍吏,也就是兩司馬,甚至是伍長們記牢。不能掌握者,就可以脫下軍吏的甲衣,滾做普通兵卒去了,於是這些天來,到處可見同樣是文盲的兩司馬和伍長們苦背禁令。

    而普通兵卒,就得靠軍吏的小杖來收拾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既然腦子記不住,那就用身體去記住!抽得你小腿上全是菽豆般的傷痕,還記不住?

    有了這個基礎,練兵和軍事改革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畢竟,六卿乃至於天下諸侯最終的較量,還是要看誰的拳頭硬。當年管夷吾的確是把齊國經濟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富民強。但若不是靠了遠征山戎,存邢救衛,又尊王攘夷,以兵威恐嚇楚國的赫赫武功,齊小白想做霸主,還真沒那麼容易。

    現如今,成鄉的經濟基礎已經初步打好,而種夏粟的農忙時節也剛剛過去,無恤決定讓士卒們初步脫產,不用再去開挖各里溝渠和肥田。與其讓他們閒著,不如進行下一輪的訓練,訓練的理由,自然還是子虛烏有的「防備盜寇」。  

    作為軍吏,就沒有不愛練兵的,王孫期和羊舌戎對此十分贊同:「國之大事,在戎與祀,本應如此,一切都聽君子吩咐!」

    趙無恤半年來以蹴鞠之法練兵,只能起到讓兵卒令行禁止和養成集體行動的習慣。雖然效果顯著,但要是就這麼拉上陣,顯然是不行的。

    上次的騎兵兩和田賁所率的步卒在山下打的伏擊戰,與其稱之為戰役,還不如叫械鬥。嗯,趙五鄉長阻擊趙二、趙三鄉長的械鬥。

    而且,那些都是以下宮趙兵為主的精銳,以多打少,對方並無戰心。可若是對上了范、中行的族兵,兩軍正面對決,或是處於人數劣勢,就保不準會發生什麼了,而成鄉其餘鄉卒的戰鬥力,更是不容高估。

    士卒在戰鬥中往往死於沒有技能,敗於不熟悉戰法,故古人云,用兵之法:教戎為先!

    于是之後幾天裡,原本作為蹴鞠場地的打穀場上旌旗招展,金鼓敲擊有聲,閒暇的國人們聞訊,知道君子要開始練兵了,也跑來觀看。

    分配卒伍,安排隊列,蹴鞠練士等基礎訓練還是很有必要的,趙無恤還記得初來成鄉時,鄉人們站個隊列都要半個早上。或弓腰斜眼,或腆肚張望,怎麼看都像陣而不整的烏合之眾。

    

    但現如今,他身穿戎裝,扶著劍在台上放眼望去,所見的卻是一支秩序井然的卒伍。人數雖少,卻已經不再是一群上陣即潰的新兵了。

    第161章 修我戈矛

    作戰不是市井私鬥,而是集體的力量的發揮。

    首先,必須用金鼓和旗幟來指揮,這是為了使全軍的行動整齊劃一。軍吏必須明確告訴兵卒應該怎樣操練,並且要反覆申明講解清楚,訓練他們根據各種金鼓旗幟的信號而行動,違令者,按照十七條禁令,嚴懲不怠!

    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教戰之法,鄉里相比,什伍相保。這兩點,眾人已經不用訓練了,半年的蹴鞠對抗,已經把各個兩都捏合成了一個整體。兩司馬們能叫出自己所屬的每一個兵卒的名字,以及其性情,膽小還是膽大,衝動還是遲緩。

    一切就緒後,打穀場上,趙無恤親自持槌擊鼓。

    咚咚咚!

    一鼓響,兵卒們整理兵器,戈矛劍盾在手,弓矢下肩;二鼓響,練習列陣,眾人迅速按兩編隊,組成了一個禦敵的橫陣;三鼓響,整裝待發,前排變後排,迅速轉變為行軍的長陣。

    然後趙無恤身邊掌旗幟的羊舌戎舉起旗幟,旗幟向東則卒伍朝東,向西則卒伍朝西,落旗則坐,舉旗則起。錚錚有聲的鳴金則是代表撤退,散陣時還必須保持隊列的整齊。  

    十七禁中的第一條: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按不伏,趙無恤設置了三個不同的輕重等級。

    因為記不住而踏錯了步,轉錯了方向,自然是比較輕的罰粟、杖責。

    而三番五次屢教不改,還故意擾亂隊列次序的,就可以拉下去斬了,所幸,趙無恤軍中,還沒有這樣的兵油子。

    齊太公曾言,教戰之法,使一人學戰,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學戰,教成合之百人、千人、萬人,漸至三軍之眾。

    所以,雖然眼前只有兩百多兵卒,可未來,也許就能教成兩萬大軍!

    此外,還要練習操作兵器,熟悉戰鬥技巧。

    西周春秋之時,軍隊出征,凡甲冑、弓矢、戈矛,很大程度上是由士兵自備並加以磨礪的。

    正如第一代魯侯伯禽征伐淮夷時的《費誓》所說:「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

    有了下宮搜刮來的武備,原先兵卒從各自家中帶來湊數用的木矛木棍徹底被淘汰掉了,在這個時代,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當年晉文公帥晉三軍南下,與楚師決戰於城濮,還因為兵器不足,在有莘氏之丘「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1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