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來自呂梁山的數百戎盜,方才退到了半山腰,一時半會上不來,而後山來敵,大概還有一刻便要到了。時間非常緊迫,所幸成鄉在趙無恤頒布新軍法後,一直處於一種半戰時的管理狀態,所以分配起任務和各自的職守來,竟能有條不紊。
成巫將王孫期等傷員統統帶回了鄉寺,成摶也跟著去了,卻被父親塞了一口止痛止血的藥草後,命他速速跟隨君子前往後門,在身邊聽候調遣。
「君子自有天帝鬼神護佑,他所在之處,才是最安全的!」成巫回憶著上次在大桑樹下的遭遇,如此教訓兒子,又讓他今夜好好表現,謀一個好的前程。
而在竇彭祖的帶領下,那些作為基層什、伍之長的兵卒,也開始在成鄉內巡邏,邊走邊敲鑼吆喝,讓各里的族長、國人都出來集合。
此時還不算太晚,多數國人還沒睡著,聽到鑼聲,便一個激靈翻起身來,紛紛走出家門,朝竇彭祖和什、伍長們詢問,究竟發生了何事。
「什麼,有盜寇將至!要來劫掠成鄉?」
國人們在得知此事後,對視了一眼後,便又匆匆返身回家中。他們不是害怕膽怯,不是閉門自守,而是拎起家中藏著的弓矢劍矛,再次走出了屋外。
「君子有召,焉能不往?」
第207章 聞戰不懼
春秋去古未遠,氏族軍事制度有所殘留,所以國人大多十分尚武。正所謂「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平日也有各卿大夫和城邑主組織的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次例行的「軍事演習」,好讓國人不忘武備。
此外,還要加上三老不時舉辦的鄉射禮,國人習武和訓練的頻繁程度,都是後世歷朝歷代無法比擬的。所以,在政變或內戰時,往往這些家中藏有武器的「預備役」國人投靠哪邊,哪邊就能成為勝利者。
這是從西周幽王時豐、鎬兩京「國人暴動」,到晉國曆次卿族鬥爭給趙無恤留下的刻骨教訓。
所以在四子分封時,趙鞅才會那麼強調要善待國人,他們對趙氏的態度,決定了這個家族的壽命和未來的前途。
成鄉的條件還要更好一些,趙無恤模仿了一些秦朝的制度,所以對基層的控制十分嚴密,大宗的氏族被削弱了。
另一方面,他卻又極力提倡單家獨戶的國人們習武習射,甚至將因為下宮大量精銳兵器運入,而淘汰掉的陳舊劍、戈、弓矢等,賤賣送給了他們。
因為趙無恤認為,在後世的中國,曾經長期陷入「防民甚於防備寇」的怪圈。朝廷宣稱「俠以武犯禁」,收繳民間兵器。雖然統治得到了暫時的穩固,卻使得百姓羸弱,疏於訓練,一旦遇到異族入寇,便如狼逐羊,做不到先秦兩漢時代的全民皆兵。
趙無恤倒是覺得,以目前的情況看,趙氏領地上的國人,民風越彪悍越好,要做到放下犁和鋤頭,扛起戈矛就能成軍的程度。
之所以敢這麼做,也因為趙無恤深得成鄉民心。他願意將麥粉、瓷器等物貨殖得來的好處分與國人,賜予野人、氓隸,改善他們的生活,由此換來了眾人的忠誠。
故,聞君子有召,則人人奮發,踴躍參戰。
一時間,成鄉處處是開門的吱呀聲,還有昆父妻子囑咐夫君兒子的輕聲細語。
「從前成氏鄉吏欺壓小氏,索取五一之稅,族中之人苦不堪言。君子為鄉宰之後,為吾等除此碩鼠,田稅僅為二十稅一,年長者有肉食、粉食供應,年幼者能入學堂,女子若能多生,君子養之。如此恩德,不可不報,吾子勉之!若無功勞,勿歸!」
國人們出來一瞧,鄰居親族也和自己一樣打扮,便相互點了點頭,開始自發聚集起來。
有宗族的,便跟著宗族行動,單家獨戶的,就跟著鄰居的伍、什長集合。名義上屬於趙無恤私產,實則由國人管著,身份相當於農奴的野人、氓隸,就垂著頭,扛著農具,跟隨各自的田主站列。
他們則是這樣談論的:「以往每年都有親友為士大夫從死,君子止此惡政,救了吾等性命。去歲冬雨雪,野人氓隸無衣無褐,君子又大開府庫,散盡錢帛粟米,讓吾等能穿暖衣,食飽飯,若無君子,則死矣。吾輩雖為賤小人,但報恩之心,不下士人,今夜願為君子效死!」
在竇彭祖、里胥和鄉卒們的組織下,鄉寺的打穀場上,還有各里的社廟前,一時間黑壓壓全是人。
趙無恤正帶著人,朝後門走去,見此情形,便對身邊的軍吏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聞戰不懼,民心可用矣!」
成鄉在名義上,只有兩卒之兵,但在趙無恤加強對基層的控制後,若是把所有青壯的國野民眾都徵召到一起,就相當於多了一個旅,五百多人的預備隊。
這,就是趙無恤今夜敢與未知敵人對抗的資本!
如此一來,庫存的武器和甲冑就有些不夠了,國人基本都有自帶的武器,野人則只能扛著農具、木矛,甚至是之前舂米用的石棒槌。
雖然看上去有些雜亂,但還算鬥志昂揚。
懼怕是有的,但若是盜寇攻破邑門,或越牆而入,國人們的家眷和私產也會遭到侵犯。從古至今,民眾拿起武器作戰的最重要理由,就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
即便有少數別有心思的人,看到來自正卒,負責監督和統帥他們的那裡那幾個伍長、什長,手裡明晃晃的長矛和短劍後,也都縮頭噤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