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家吏被訓得唯唯應諾,董安於則捋著鬍鬚想道,這庶君子,難不成和自己一樣,都是子產之政的信奉者和推行者?
現如今,晉政多門,六卿擅權,國將不國。董安於是意識到亂世將至的第一批人,他建議趙鞅經營北方重鎮晉陽,把那裡建設成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堡壘,正是此意!
而亂世,當用重典!
子產死前曾言:唯有德者,才能夠用寬和的方法來使民眾服從,差一等的人,不如用嚴厲的方法!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
董安於自認為,自己並非有德者,而是那「差一等」的人,這些如火如荼的舉措,是為救世應急,讓趙氏在亂世里求活而用!
若趙無恤也是如此,那麼,他能當上世子,甚至是家主,將會是趙氏之福啊!
董安於現在越來越期待著,能見一見趙無恤了。
……
與此同時,在下宮一處偏室內,趙無恤倒是坐於席上,不急不緩,反倒是平日裡以性緩而聞名的張孟談,有些激動地來回踱步。
今天,董安於將至,趙無恤便被趙鞅喚了回來,說是要舉辦一場燕饗,為董安於接風洗塵。趙無恤又把張孟談也邀請到下宮來,因為張孟談性緩,故常佩弦以自急,據說這就是效仿董安於所為,他平生最仰慕的就是晉陽大夫。
「張子,董公的車駕,現在大概才過了我成鄉的山陽亭,離這裡還有十多里地,你何必如此焦急?且坐下,且坐下。」
張孟談也知道自己有些失態,深呼吸了幾口氣後,便到一旁逕自翻閱起竹簡來。
趙無恤覺得,雖然還沒見到董安於,但今日真是不虛此行,還能看到張孟談如此作態。自從那次登門拜訪過張孟談後,也得到了他的回訪,兩人的關係也漸漸朝知己好友的程度邁進。
見張孟談已經恢復如初,他才轉過頭來,朝案幾對面那人說道:「韓子,你我繼續說那事。」
第183章 驟然生變(上)
趙無恤對面,正是與他隔案而坐的美少年韓虎,其形貌昳(yi)麗,面如冠玉,丹鳳眼桃花眸。不知道的人,會和趙無恤第一次犯的糗一樣,會誤認為他是一個美貌端莊的淑女。
韓氏作為趙氏鐵桿盟友,關係一直很密切,有什麼大的燕饗,一般也會受到邀請。不過韓虎今天來,除了受祖父、父親之命,給趙氏捧場外,卻還有一件要事,要跟趙無恤商議。
正是關於「白瓷」的事情。
從七月到現在,成瓷已經出現在市面上兩個月了,它比青銅、漆器便宜,卻比陶器更貴。適合那些喜歡新鮮口味的卿大夫,還有中產階級的士購買,這也是趙無恤和子貢最初對這種貨物的定位。
但「物以稀為貴」,因為保密的緣故,瓷器目前只有成鄉出產,雖然趙無恤和魯陶翁商議後,引入了「流水線」作業的概念:培土的、制胚的、上釉的、鏟煤的、觀察火候的……十多名陶工指揮著數十名被徵募來幹活的國野民眾,都在魯陶翁統籌下各司其職,效率變快了不少。
然而,一天下來也不過能產三窯,數目不足一百,正因為緊俏,所以在麥粉價格下跌的同時,瓷器卻在一天天見漲。但子貢預測說,這是新貨物進入市坊初期的正常現象,當最初的熱度消失後,就會回到正常的價位上。
無恤同意他的說法,一方面要想辦法在既保密的同時,擴大生產規模。而另一方面,還得將產品分化,精雕細琢的珍品要賣天價,貨殖百倍之利,而普通產品則要多銷,讓成瓷走出新絳周邊百里範圍,因為論起人口和購買力,晉國的河東、還有南陽之地的大都大邑都極為可觀。
成瓷目前以一青一白兩色種勻淨色澤為主,青瓷,主要做大中型生活器具、擺設。而白瓷,則燒制比較小巧的飾品,藉助光滑勻淨類冰似玉的外表,被當成佩玉的替代品,也一時暢銷。
晉國六卿,各自都有附庸的商賈和百工,專榷一業,韓氏主要做珠玉生意。韓賦七縣,有出玉之山三座,攻玉之匠數百,對天下的名玉也熱衷於收集,韓宣子就曾做過兩次強買鄭國玉商玉玦的事情,最終被子產勸阻而未得逞。
在西邊,他們最初的封邑韓地與秦國緊挨著,扼控從殷商就開始打通的「玉石之路」。
玉石之路是後世絲綢之路的前身,早在武丁之時,大邑商就充斥著來自異域的美玉。塞種人的商賈從沙漠和崑崙雪山出發,經過禺支人和西戎雜處的河西走廊,到達秦地,而秦商再把玉轉賣到韓城,進入晉國。在東面,韓氏還和齊國海濱的陳氏往來密切,東海蚌珠,甚至是傳說中的鮫珠,都得以轉購銷售。
但這些東西極其名貴,一直專供上層的卿大夫購買,所以才有珠玉之利百倍的說法。直到趙無恤靈機一動下做出的白瓷飾品進入市場,這才填補了中層階級士和國人們的需求。
對此,敏感的韓氏很快注意到了。
真正的卿大夫,是不屑於佩戴擺設這種更便宜的「假玉」的,所以韓氏的生意並沒有受影響,但也對這種新貨物十分感興趣。韓氏的匠作坊里,也有一些陶匠,他們在家主和工正的示意下,買來白瓷仔細研究,卻無論怎麼嘗試,都無法仿製得很好。
范氏的漆陶商人也在面對這種情況,他們一直在打探瓷器的製法,千方百計阻止趙氏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