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20頁

    但那樣一來,手段難免太過不堪,一旦暴露影響在魯國民眾心中的名聲。何況他已經認定,盜跖與柳下季兄弟情誼還在,說不準那個湖澤大盜一怒之下又掉轉頭反了,得不償失。

    總之,柳下季若來,無恤於情於理,不能對他做太過分的事情。

    今天的孔夫子大概是全力以赴了,各種表現令人讚嘆不已,居然出了這麼一個妙招。

    他在無奈之餘,卻也充滿了鬥志。

    這種感覺許久未有了,上一次,或許是在新絳的大射禮上聽聞知瑤之名後吧,孰料還沒能和這個一生之敵見面,就出奔到了魯國。

    可他在這裡的經歷也精彩無比!

    陽虎,盜跖,齊侯,陳氏……

    還有之前以為,或許能和平相處,談笑風生的孔子……

    不知不覺,趙無恤對孔子的態度,從身處晉國的遙不可及,對這位歷史上「聖人」的瞻前顧後;初見時如沐春風,卻也無法擺脫前世觀念所左右。

    直到現如今,無恤與孔丘站在場中,雖然個頭沒他高,可心卻想一爭高下……

    他暗暗想道:「恰逢春秋戰國之世,就是要與這些影響華夏千百年的先賢交鋒,才能顯得出快意罷……」  

    因為,他也不是沒有反擊之策!

    第448章 爭流

    孔子靜靜地看著趙無恤,很久了,那大概是上次與盜跖在中都牆垣下的激辯後,他很久沒與人爭論如此之久,如此之累。

    他本以為,自己與這位相見恨晚的小君子,會像和老子那樣,只有談笑和長輩對後輩的教誨,沒有爭端的。

    可惜啊……

    只不過,與少正卯,與盜跖不一樣,那是勢不兩立的理念之爭,可對於趙無恤……

    僅僅是立場之爭,君子和而不同而已。

    但真是這樣的麼?

    從宰予的那番話里,孔丘已經窺見了他和趙無恤巨大的分歧,理念上的細微差別,投射到為政上,或許就是水火不相容。

    就在他在扔出底牌,想聽聽趙無恤對自己和弟子們深思熟慮商定的人選還有何看法時,卻見趙無恤拊掌讚嘆:「大善!柳下大夫一定能治理好須句。」

    孔丘鬆了口氣,卻聽無恤突然話音一轉,讓他不得不再度強行提起精神。

    「只是不知道,他是直接因功封得此邑,還是僅僅臨時守之?」  

    孔子一時間噎住了。

    商周春秋封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冊封的包括土地,也包括土地上的民眾,受封者對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轄權,並課徵租稅,理論上是終身世襲。

    柳下季是個君子沒錯,但他少有功勞,又是出了五服的公族遠支,甚至因為庶弟盜跖的原因,被剝奪了職位。無緣無故封賞一個五千戶大邑,魯國那些眼巴巴等著封邑的近支公族不得群情憤慨,統統炸了窩?

    所以只可能是第二種,以大夫之名替國君守之。

    在晉國,兼併日漸劇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隨之動搖,十年間換了數個主人實屬尋常,並漸漸開始化邑為縣。縣長官稱大夫,卻是隨時可以任命和撤換的官僚,職位比邑宰、司馬要高,卻已經不是他們的主君,而是上司。

    魯國的情況類似,在三桓四分公室後,很少再有人再有運氣獲得世襲的大封邑。比如曾經的鄆城大夫,就是臨時守之,稱之為守大夫要更合適些。

    「只是為君守之。」

    無恤見自己所料不差,鬆了口氣後說道:「一個五千戶大邑,光靠大夫可管不下來,須句司馬無所作為,之前被一同趕走了,只剩下些卒長、佐吏維持治安。作為大夫可以垂拱而治,但司馬卻必須能擔當重任,不能隔著數百里隨意指派,以免須句資敵的事情再度發生。小子對須句防務頗為熟悉,想推薦一位司馬人選,可乎?」  

    既然柳下季只是臨時守之,那須句司馬便不是他的家臣,僅僅是沒有人生依附的下屬。憑藉這一點,趙無恤就可以玩很多花樣了。他的意思很明顯:我能讓柳下季進須句做大夫,但兵事得聽我的,大家各退一步可好?

    孔子再次重重地看了無恤一眼:「小司寇但說無妨,但這得由君上裁定。」

    這事不全是我說了算,你且講講看,但行與不行,還得視人選而定。

    無恤恭敬行禮:「我推薦平盜有功的冉求,子有!」

    ……

    「等疫病消除後趙兵撤離,而柳下大夫前往治政事,冉求作為邑司馬掌兵事,事情便這麼定下來了,中軍佐,你覺得如此可行否?」

    趙鞅將方才孔子扔出的矛投了回去:「此乃魯國內政,問吾子即可,問我作甚?」

    「唯唯……」季孫斯連忙弓著背作鞠,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了趙無恤。

    在季孫斯看來,趙鞅的可怕程度遠遠超過了陽虎,他當年在陽虎淫威下就如同見了狸奴的碩鼠,在趙鞅面前更是大氣不敢出,還是趙小司寇可以商量些事情。

    至於更加不堪的叔孫州仇,更是一直保持著諂媚的笑,期間幾乎不發一言。  

    於是,今天完全是趙氏父子與孔丘的爭鋒。

    事後,叔孫州仇居然還後怕地責備孔子說:「若是惹怒了趙卿,他帥連齊人都打敗了的趙兵來伐,吾等如何應付?」

    孔子說:「晉政多門,六卿不能一心一意,趙孟也忙著歸國,哪裡來得及討伐魯國?何況作為君上的卿大夫,吾等若是不為邦國爭利,就會遭到欺凌,國將不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2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