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20頁

    子貢何等精明聰慧的商賈,立刻就看穿了趙無恤製作這些器物的深意。

    他轉身對無恤道:「君子莫非是想讓賜販賣瓷器,進入漆陶市?給范氏一次搗腹之擊?」

    第166章 成窯成瓷

    趙無恤答道:「正是,子貢覺得,其利如何?」

    子貢拊掌叫絕:「必能一本百利!還能反手將范氏一軍,他們想要從君子的麥粉生意里分一杯羹,這一打算非但不能得逞,一回頭還會發現,自家的根本漆陶市,也已經被君子狠狠攪亂了!」

    子貢也玩過象棋,所以有此「將軍」一說,而且事先子貢已經被無恤透了底,知道這瓷器的燒制方法和陶器相差無幾,成本也沒有增加多少。

    和瓷器相比,青銅鑄器的原料銅、錫獲取不易,尤其是原產地多在南方,還要加上運費、沿途關稅。更別說在青銅作為兵器原料的情況下,各國還限制流通出口。即使原料齊全,青銅的冶煉鑄造,比起瓷器也麻煩了無數倍。

    而漆器是什麼呢?漆是一種從漆樹中流淌出的液體,可以結成膜,保護木材遭受腐蝕。中原地區的漆器工藝,早在夏后氏時已經出現,但最初素色的木胎漆器僅用於日常生活。到了夏禹時,「以之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xie)塗。  

    在原本的歷史上,從春秋到漢代,本就是一個青銅器逐漸衰弱,退出日常生活的過程。因為瓷器直到南北朝才逐漸成熟,所以漆器以其精美華麗的造型,和相對青銅簡單的製作工藝等優勢,填補了這一段空白時期,占據了日常器皿的半壁江山,尤其以戰國秦漢最為流行。

    所以,在這個時代,若是擁有一個百畝漆園,便足以讓人一生吃穿不愁!戰國時莊周作為漆園小吏,日子恐怕也是溫飽滋潤的,不然哪有閒情逸趣去「齊物歸一,逍遙天地」?

    然而,在趙無恤這隻小蝴蝶翅膀的扇動下,瓷器,而且是較為成熟的青瓷和白瓷,卻在這個一年前還窮困貧瘠的小鄉中出現了。

    瓷器的坯體由附近山野里採集和高嶺土製成,在密閉性較好的燒窯中,由石涅,也就是煤炭燃燒產生的1200—1300攝氏度的高溫中燒制而成。

    比起陶器來,瓷器胎體更加堅硬,緻密,細薄而不吸水。胎體外面罩施一層釉,釉面光潔、順滑,青釉成分經過魯陶翁多次調製,確定為草木灰,因為含有一定氧化鐵,所以呈現青黃色。

    一個青瓷壺,按趙無恤的打算,價格僅僅賣一個青銅壺的四分之一,一個漆壺的三分之一,即便這樣,也能賺超過十多倍的利潤。當其源源不絕地打入市場後,就可以作為青銅和漆器的替代品,讓家中余財不多的士和國人也用得起。  

    僅從生活用品而言,無論是從造價、工藝難易、原料的充足與獲取方面,瓷器在市場上取代青銅器和漆器都是大勢所,但這個過程,可能還得花幾十年,幾百年。

    目前,趙無恤只求它能取得優勢,和青銅、漆並行。至於范氏的陶器,不客氣地說,在瓷器出現後,會立刻就被擠出中上層顧客的市場!

    「這些多是試燒,所以不同品種的都有,之後的幾窯,我打算主要燒制鼎和簋、壺等,而買家,自然是麥粉的老客戶,如此一來,你還可以將其與麥粉套賣。那些愛用美器裝飾廳堂的士大夫們,恐怕每一次都得五鼎四簋,或者三鼎二簋的買。」

    「至於白瓷,倒是意外之喜,以原色的瓷土為釉料,就能制出此物。如今看來,此物外觀頗似白玉,如果對造型精雕細琢,也可以進入珠玉的市場,只是我擔心,會不會和韓氏起了競爭?若是如此,反倒不美。」

    韓氏從韓宣子開始,他們家就以珠玉的專榷聞名諸侯。韓邑七縣,有出玉之山三座,家中工坊里,有攻玉之匠數百,還和齊國陳氏有貿易往來,可以獲得一些東海蚌珠。

    在無恤看來,貨殖只是政治的延續,能藉手打擊敵人范氏的,所以他全力去謀劃。但若是會損害到盟友韓氏,引發兩家矛盾,他就得慎重一些了。而且,除了韓氏女外,他對謙和的韓不信,俊朗的韓虎印象都還不錯。  

    子貢卻讓他打消了這種擔心,原來,子貢了解過,玉的生意,其利百倍,而其中原因就是因為稀有。

    珠玉本來就有價無市,極其稀缺,往往是百人所需,卻只能供應一件。而且高貴的卿大夫,恐怕只會對真正的美玉感興趣,所以應該不會和韓氏起太大的競爭。

    趙無恤想想也對,後世的和田玉,一塊就能炒到幾千萬天價。也就是說,世人對玉和類似玉的東西需求很大,但量卻永遠就那麼一點。

    如此一來,白瓷可以用來燒制中小件的璧、琮、圭、璋、璜、琥等玉的替代品,銷售的目標則是士和國人這些中產階層。若是新絳城裡屬於這一階層的數千人,每人都能買一塊瓷佩瓷玦,收益也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春秋時代的人好青銅,以此作為禮器,又好玉,以此為君子之美,作為裝飾。瓷器雖然比起上徍的鑄器和玉器,還有一些差距,但卻貴在新穎和便宜,所以,大有可為!

    等工藝再成熟些,他還打算製作精美到極致的勻淨瓷器,作為奢侈品販賣,走飢餓營銷的路線。

    最後,趙無恤囑咐子貢道:「成鄉已經粟支兩年之用,耕田拉磨的牛馬也已經足夠,再多也是浪費,所以這一次,我們不要粟米,只要錢帛!」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2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