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1頁
在齊、衛、宋幾次內亂和大戰越打越弱之際,鄭國卻不知不覺強大起來,他們最大的損失,也不過是孟諸之戰丟掉的一兩千兵卒而已。
趙無恤清楚地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晉國六卿內亂的決戰「鐵之戰」去年才結束,鄭國的運糧部隊都能逼得百戰之師的趙軍畏懼,還一度擊傷了趙鞅。鐵之役中,鄭軍失利,只是損失了「齊粟」,軍隊仍擁有一定實力,說明這時鄭國的軍隊十分強大。
這個蒸不爛,煮不熱,錘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連趙無恤也不想第一個去和他們硬碰硬,更別說一直作為三家裡戰鬥力墊底的韓氏了。
所以韓氏會在突襲成皋時被鄭國七穆里的年輕一輩將領子姚、子般擊敗,就不足為奇了。
「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誰讓汝等不遵從我的計劃行事。」段規驚艷絕倫的戰略謀劃,卻在韓軍戰術執行上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導致韓氏尷尬地頓兵於成皋,趙無恤則帶著一絲幸災樂禍,聯想起歷史上韓氏滅鄭的「傲人」的戰績來。
「十六年,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二十年,韓、趙、魏列為諸侯。二十三年,鄭圍韓之陽翟」……就在趙襄子輕鬆滅代,魏文侯輕鬆滅中山的同時,韓國卻和鄭國打的旗鼓相當,難分伯仲,多次被鄭擊敗,又折騰了幾十年,乘著鄭國內部混亂,又喪失了楚魏的庇護,韓國才滅鄭成功,那得是整整一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現如今,韓氏的人口、兵力和鄭國也差不多,除了先動手這點外,竟沒有太大的優勢,兩邊勢均力敵。
因為趙無恤沒有明確阻止,所以韓虎那一個軍的兵力,就這麼在南燕駐紮下來了,不斷出兵攻擊鄭地,他們的糧食從大河上游運來,在棘津下船,也從附近的宋國、衛國購買。
鄭國在遭到攻擊後反應很迅速,名將游速很快就帶著與韓軍相當的兵力過來,雙方僵持對峙,在段規第一次攻擊成皋失敗後,反倒像是韓虎被鄭國拖住,無法集中兵力攻略自己想要的地盤。
整個四月份,東線無戰事,西線的韓軍則前赴後繼地猛攻成皋,損失了兩三千人,卻仍未拿下,只是差遣了一萬人將城池團團包圍,期待城內糧食耗盡。然而到了四月初的時候,鄭國的勞役也集中完畢,開始開赴前線時,韓氏就拖不下去了。
正所謂「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韓氏為了此戰志在必得,大肆徵召上黨、河內的勞役,耽誤了春耕,如今人心思歸,軍中不穩,倘若鄭人的援軍抵達,配合成皋守軍內外夾擊,只怕又要敗上一場。
思前想後,韓虎咬了咬牙,不得已,便派人向魏氏、趙氏求援,甚至還邀請宋國來相助,韓氏此舉,大有將此戰演變成一場諸侯大戰的態勢……
然而魏氏那邊本來就對韓氏貿然攻鄭,耽擱了明年對秦作戰的做法十分不滿,越過趙韓攻鄭對於他們而言沒有絲毫益處。他們乾脆地拒絕了韓氏的求援,藉口秦、鄭是盟國,為了防止秦國助鄭,他們必須好好看住晉國的西大門。
至於宋國,作為鄭國的傳統仇敵,自然滿口答應,只是樂執政膽子小,還是派人先來跟趙氏通氣。
趙氏自己這邊,竟也有人對於攻鄭迫不及待。
趙無恤麾下身份最為尊貴,但職權也最為模糊,只是作為招賢納士吉祥物的楚平王之孫王孫勝這次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出來請戰道:「趙韓宋三方瓜分鄭國,墮其國都,屠其人民,夷滅其社稷,趙氏聲威便能遠達荊楚,威懾吳越!臣請為先鋒!」
第873章 王孫勝
趙無恤在朝歌並非無所事事,他一直在觀察,一直在等,等待韓氏的求援。
然而一同等來的,卻還有一份鄭國的請平文書。
鄭國現在的執政是罕氏的罕達,他派來的使者則是前任執政駟顓之子,駟弘。
「鄭國願意獻上城邑,歸還上洛麼?」剛見面,趙無恤便劈頭蓋臉問了他這麼一句。
子產那種在外交中不畏強暴的精神仿佛深入了這一批他教育長大的年輕人體內,鄭國七穆比燕、中山,乃至於齊國人難對付多了。
只聽駟弘不卑不亢地說道:「鄭無罪,為何要獻城?大國亦不能輕易折辱小邦,鄭國從不接受無理之責!至於上洛,嘿,上卿莫非是忘了,多年前,是誰遣子貢到新鄭遊說鄭國奪取此地的?鄭國還當上卿已承認將此地割讓給鄭國,誰料今日上卿解除危局,便要反悔,此舉非大國所為也。」
趙無恤微慍:「那你今日來此所為何事?」
「鄭國希望上卿能讓韓氏罷兵!鄭願意獻上南燕,奉為上卿養邑!」
南燕,本來說一個姞姓小邦,曾經是鄭衛的附庸,絕嗣後被鄭國吞併。這是一份賄賂,在齊國以河間賄趙,使得趙氏停戰後,鄭國也玩起了相同的把戲,只不過他們要放棄的南燕,現在正在韓氏手裡,想要空手套白狼?想的倒是美。
趙無恤依舊不鬆口,然而割讓南燕,已經是鄭國的底線了,雖然齊國做出了服軟的架勢,但陳乞暗中和鄭國人通氣,若趙、韓步步緊逼,欲攻滅鄭國,齊國願意聯絡秦國,乃至於鄭的新靠山楚國,一同對付晉國!
鄭國派遣使者請平,只是多一份和平解決的希望罷了,若是不能,鄭國也並不怎麼害怕。他們已經習慣了戰爭,而且子產的兒子,老態龍鐘的子思也分析說,晉國三卿各懷心思,絕不可能齊心協力,只要能將韓氏打退,魏氏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趙氏也不會為此出動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