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19頁

    雖然不能歸附趙鞅,但陽虎還是起了傾心結交的心思,他從專魯權開始,就一直在傾力討好晉國,想讓霸主支持他代三桓之舉,得到的卻一直是冷淡的回應。

    陽虎漸漸也琢磨過味來了,晉政多門,宋國的大司城樂祁不就因為選擇投靠的勢力不慎而遭了牢獄之災麼?

    以前陽虎覺得,趙鞅不能保住樂祁,又無法阻止小兒子被驅逐出國,估計並沒有什麼過人的才幹。如今一見方知並非如此,先前是因為老豺范鞅的壓制,之後則是那趙無恤太過耀眼,激起了五卿忌憚,合力排斥,非趙鞅之過也!

    他更是慶幸自己曾寫信邀請因為犯了誤殺罪而被迫流亡的趙無恤入魯。不過那趙無恤雖然在簡牘里聲稱願意入魯,至今卻仍然沒有什麼新的回信,反倒在濮北攪風攪雨,先奪了衛國的甄邑,擊潰齊軍後又借勢占領了陽虎曾苦攻不下的廩丘,實在琢磨不透他究竟想作甚。

    然而在蒞盟的空隙,卻有一位貌惡的晉人自稱從廩丘來的使者封凜,求見陽虎,並獻上了一份帛書。

    展開帛書一觀後,陽虎展顏而笑:「原來如此,果然虎父無犬子,其謀甚大,其思甚密,若是能有趙氏相助,我在魯國的謀劃又多了幾分勝算!」

    他收斂了笑容,將帛書藏於袖中,帶著黨羽們踱步前往飲宴的會場。  

    專程從魯國先君陵地闞邑(kan)運來的鼎、簋、籩豆等禮器擺放整齊,帷幕在草地上張開,晉國和魯國的旌旗紛紛揚揚,兩軍分駐東西兩側,而卿大夫們則到中間的筵席上宴飲。

    在飲宴中,趙鞅又一次表現了他的強勢,以一人之力主導了整場燕饗,在朝三桓敬酒時大談晉魯同盟,兄弟之好。

    當時,深衣廣袖的季孫斯賦詩《六月》,將齊國比喻成野蠻入侵宗周的玁狁,而晉國則是存魯攘夷的「王師」。

    他又向晉國三卿獻酒道:「以敝邑介在東夷,密邇仇讎,寡君唯上國是望。」

    知躒和往常一樣謙遜,自稱「不知文」,請趙鞅代為作答。

    於是趙鞅也不謙讓,他右手持銅爵,左手執著魯國大司徒季孫斯的手賦詩《棠棣》:「詩言,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隨後他話音一轉:「魯國對於晉國,貢品不缺乏,玩物按時送到,公卿大夫不斷前來朝見,史官沒有中斷過記載,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接受魯國的貢品。但晉國曾拘留季平子、叔孫穆子,又逼迫魯國退還衛國的濟西之田,又歸還了杞田,實在不像是盟主所為。」

    季孫斯頓時愣住了,知躒聞言一時尷尬,中行寅也皺起了眉頭,孟孫何忌、叔孫州仇面面相覷。而陽虎則目光炯炯地看著趙鞅的表現,越發覺得這位晉卿頗合他性情,若非目前他身份不尷不尬,定要結為刎頸之交!  

    魯國侍奉晉國極其殷勤,但晉國對魯國卻頗有些以大欺小,這是人盡皆知的,但怎能當場說出來?

    然而,正在晉、魯眾人起身想圓場時,趙鞅卻提出了一個讓魯國人怦然心動的提議。

    「親親,與大,賞共、罰否,這才是作為盟主的態度。所以鞅提議,應該效仿先君文公當年將濟西之田贈予魯國之舉,把衛國的甄邑,還有從齊人手中多來的廩丘割讓給魯國!強魯以固晉,也可以向諸侯顯示晉魯兄弟之好!」

    此言一出,全場震驚。

    知躒微慍,中行寅色變,然而還不等他們和三桓反應過來,卻有人高聲回應道:「大司徒,請拜賜!」

    所有人的目光又集中到了那位額頭寬闊,留濃須,身材高大,穿黑色深衣,戴鶡冠,腳上卻踩著武將皮鞮的虎士身上。

    出言的正是陽虎,他繼續揚聲說道:「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何況晉之次卿焉!大司徒當立刻謝過晉國之賜!」

    被一連串變故驚得目瞪口呆的季孫斯方才恍然大悟,他一面擔憂要了衛邑、齊邑後會不會招來這兩國的不滿,另一面又貪於兩個千室大邑,但所有的思量,最後都被對陽虎的畏懼壓倒了。

    於是他便聽話地拱手下拜,賦詩《王風·黍離》道:「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小國仰望大國,好像五穀仰望潤澤的雨水。如果經常潤澤,天下將會和睦,豈獨是我國?斯在此謝過晉國上卿、次卿之賜!」  

    此次又從三桓處討要了不少賄賂,衣著華麗的中行寅拍案而起,發作道:「如此大事,非得請示過國君才能定奪,豈能讓趙孟一人抉擇,此乃私人之盟,非兩國之盟!」

    趙鞅看也不看中行寅的胖臉一眼,而是目視知躒。

    他心裡倒是暢快異常,自從范鞅大病無法理政後,能壓制住他的唯一上卿不再,趙鞅只覺得也掙脫了樊籠。除卻讓趙無恤歸國一事總是受阻撓,其餘地方卻常常能如願以償,他的霸道,他的剛強也越發明顯起來。

    「汝等常常在國外見私忘公,范鞅、中行寅在諸侯盟會上公然索賄傷害晉國利益,今日也輪到我為趙氏之子謀取些私利了!何況,無恤之策對晉國也並無壞處。」

    他心中如此想,口中則用商量的口氣笑著說道:「執政以為鞅之言有何不妥之處麼?」

    知躒低著頭看著銅樽中薄薄的魯酒,雙唇緊抿。

    他心中暗道趙無恤奪取這兩邑的原因,果然不是簡單的「配合晉軍」。他有心不答應,但事已至此,除非首倡者趙鞅裝醉食言,或者當場和趙鞅翻臉,否則這件事已經無從反悔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1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