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頁
而他還在家中公然狎妓,經常召那些艷姬在家中歌舞,生活極度奢靡。
對於這樣的毒瘤,朱瞻基是沒有容忍之心的,要不是現在他對文官系統還不能插手,他早就對付這個人了。
哪怕這個方賓對他畢恭畢敬,還給他行了不少方便。
歡迎儀式完畢,黃福與方賓同乘一車,前往黃家在太平門的老宅。
黃福雖然遭受貶諦,離開京城,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回京的念頭,京城的房子也一直留著。
前些年黃淵在京城苦讀,一直考上了進士,就是住在老宅里。
不過他這個時候卻還不能回家,要先去皇宮跟朱瞻基復命。黃福不需要去見朱瞻基,先回到家中,等待朱棣召見。
在東華門咨情司,朱瞻基召見了出使一趟,反而吃胖了一些的黃淵。一見面就忍不住笑道:「潛九此行辛苦,原以為你要瘦幾斤,卻不想你反倒胖了。」
黃淵也有些不好意思,說道:「返程途中,家母和拙荊每日盡我口味做菜,日日雞湯伺候,淵貪口腹之慾,倒是讓殿下見笑了。」
黃淵此行,先是到了交趾,隨後又到了占城和高棉以及暹羅。
有黃福這個在交趾待了十年的地頭蛇的幫助,在這四地輕輕鬆鬆就收購了兩百萬石稻穀,即使換算成大米,也超過一百四十萬石。
這主要還是因為,南洋的米價更低,這是收的數量大,又比較匆忙,才會費銀十萬,要不然,價格會更低。
朱瞻基重視的不是這一次的買糧經歷,因為這些在黃淵還沒有回來之前,就已經傳回來了。
朱瞻基重視的是建立與南洋各國的糧食供應渠道,為未來做好準備。
如果這個渠道建立起來,加上交趾又不會放棄,哪怕以後遇到小冰河時期,大明也不會擔心沒有糧食。
而且在這個時代,只要政府控制得力,永遠不用擔心糧食會多了以後貶值。
因為還有各種點心,白酒這兩種糧食消耗的大類,在這個時代發展的規模都還不大,不怕糧食多,只怕糧食不夠。
多收了三五斗這樣穀賤傷農的故事,更多的是人為的原因。
而且,朱瞻基還有親自打壓糧價的想法,逼著大明的民眾向外遷移,不管是北方的貝加爾湖,還是澳洲,美洲,非洲,這個時候可都是只有一些部落,沒有多少國家啊!
這麼一個花花世界,等著大明占領。要是還只戀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那真是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
但是東方的老百姓是在太能吃苦了,只要還能活的下去,根本不願意背井離鄉打拼,更不會造反。
朱瞻基想要親自前往歐洲,心中也有一個目的就是改變現在的社會風氣。
連太孫殿下都去了西方蠻夷小國,外面的世界沒有那麼可怕。
只要人們願意改變,想要過的更好。這就像後世的改革開放一樣,短短的四十年,一個貧窮的古國,就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現在的大明雖然是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國家,但是實際上繁榮只是相對的。
遇到災年,賣兒賣女的慘事依舊數不勝數。
走出去,占領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資源,這樣的大明才能永不被敵人打倒。
哪怕最後因為自身的原因,管理體制崩潰,也依舊是漢人占據了這個世界,肉爛了也還在鍋里。
只是守著碗裡的這點吃食,最後鍋里的肉卻被一幫蕞爾小國給搶了去。
來到這個時代,朱瞻基最大的目標就是想要彌補這個遺憾。
讓漢人占領全世界,讓全世界都以說漢語為榮,讓漢人成為世界的主流力量。
建立順暢的糧食供應渠道只是第一步,只要有糧食,朱瞻基不怕沒有錢給,石見銀山馬上就要屬於大明,那裡會有數之不盡的銀子。
即使不要銀子,大明也能生產足夠的商品,滿足那些國家的需求,以此緩解國內日益增強的土地兼併。
讓種糧食無利可圖,卻不能影響穩定。然後讓人們把目光都轉向其他行業,轉向國外,才是大明真正的發展方向。
第一九三章 頒旨
四月十五,大朝會如期舉行。黃淵採購回來了大量的糧食,讓朱棣高興不已。
當戶部尚書夏元吉在大朝會上核算出了這次買糧的成本,立即讓大部分大臣神情恍惚。
雖然糧食從數千里之外運回來,但是因為如今的寶船運載力很大,一算成本,竟然還比國內的糧價更低。
無數人紛紛上書,要求中斷海運,穩定國內糧食價格。
在農業時代,糧食價格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糧價不管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現在的大明糧食價格已經很低了,一兩銀子能買四百五十斤大米。灰面的價格略高一點。一兩銀子也能買將近四百斤。
如果糧價再低,農民種地無利可圖,甚至還要虧錢,那就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
能進入奉天殿進行大朝會的沒有一個傻瓜,相反還是這個時代最精明的一幫人。他們都能清晰認識到糧價太低對農民的衝擊,如果沒有人願意種地了,那以後吃什麼?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豈不是又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
朱瞻基當然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他據理力爭,首先分析了年初的雪災對農民的影響,其次認為大明應該儲備更多的儲備糧,應對有可能的災情,並且以後應該保留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