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頁
而且,在亞歐分界線上的戰爭,幾乎沒有攻城戰。全都是為了殺傷敵人,占領領土的戰爭,而且這種戰線往往都是幾百里長,甚至幾千里長。
烏拉山西南的大片平原上,城市只有寥寥的幾座,許多在後世名聲響亮的城市,現在根本還沒有出現。
即便有少數幾次攻城戰,卻也不是戰爭的主流。
所以與歷史上不同的是,火炮的發展陷入了停滯階段,這種難以運輸的武器,在大明徵服了帖木兒國以後,反而被冷落了。
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資源的缺乏。
歐洲是一個資源十分缺乏的大陸,除了少數幾座煤鐵礦,幾乎所有的貴重金屬都十分缺乏。
除了金屬資源,硝石資源更加缺乏,全世界只有四個成規模的硝石產區,一個在西伯利亞,一個在印度,一個在中國,還有最大的在智利。
但是這四個地區,全部控制在大明的手中。
歐洲人和阿拉伯人知道火藥的製造方法,但是他們沒有硝石。
十三世紀之前的歐洲人甚至不知道硝石是何物,他們沿用阿拉伯人的說法,把硝石稱作「中國雪」。
從阿拉伯人那裡,他們學會了熬製尿液的泥土來獲取硝石。
就在三十年前的英法百年戰爭的後期,英國軍隊在攻占勒阿弗爾的時候,總共只使用了三門小炮,每天耗費火藥不過兩千克,發射20炮、約兩百個鉛彈、一百二十塊鉛塊。
他們不是沒有認識到火炮的威力,只是他們沒有硝石。
在學會製作燧發槍之後,為了搜集硝石,歐洲的大城市開始學大明一樣開始修建廁所,然後每天都有專門的人煮糞。
人的糞便本來就又騷又臭,再經過高溫燒煮,這味道可想而知。那些歐洲城市一個個奇臭無比,偏偏他們只能通過這種方法來獲取硝石。
歷史上,歐洲是十六世紀在印度發現了硝石礦以後,才有了穩定的火藥來源。
但是這個時空,他們是沒有可能再來占據印度了。
他們沒有火藥,對火炮的製造就不會用心,連火槍的火藥都供應不上,哪裡有心發展火炮?
他們沒有火炮,大明軍隊自然也不可能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將火炮從沒有道路的荒野森林中運送到前線。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雖然現在雙方的手裡有了十九世紀的武器,但是戰爭模式,依舊是中世紀的。
而當連發槍被換裝了以後,射程提高了三倍,子彈的威力也提高了三倍。四百米的有效殺傷距離,這在過去只有在一百米內範圍才能有效殺傷敵人的燧發槍面前,重新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而這種武器的換裝,為了適應武器的變化,大明的軍陣又一次有了巨大的變化。
過去的時候,一百米的有效殺傷距離,在面對威力巨大的長弓和十字弓的時候,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所以大明的軍隊雖然以兩伍十人為一個作戰單位,但是,依舊還是以兩個盾甲兵,六個作戰士兵,兩個後勤士兵為組成。
等於說,十個人裡面,有四個人在正常作戰中,是發揮不出直接戰鬥力的。
但是,當連發槍出現以後,射程可以延伸到四百米。不要說四百米,就是兩百米,對方的武器也都失去了威脅。
而且,槍彈分離後,士兵不用再放兩槍就重新裝填火藥,彈子,大大節約了裝填彈的時間。
一方面不用耗費人力進行防護,一方面不需要再用兩個人專門運送彈藥,裝填槍枝。這樣的時候,作戰的十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最大作用。
除此之外,戰士不用再攜帶火藥袋和彈子袋,增強了機動能力。
所以,這種連發槍的軍陣,相比以往的軍陣,更趨近於後世的散兵陣。
雖然只有三萬人裝備了連發槍,但是他們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戰鬥力。而敵人哪怕超過二十萬人,最多有一半人能發揮出戰鬥力。
再加上這種火力和空間距離的壓制,哪怕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也絲毫不在下風。
戰鬥初一打響,白人聯軍就能感受到與以往不同的猛烈。
以前的大明士兵與他們的火力相差不大,雙方的作戰,更多的時候要考慮兵力的壓制,其次才是天時地利人和,戰術等原因。
但是現在,在射程之外,大明軍隊就開始發動了攻擊,他們始終保持兩三百米的距離,然後向己方開槍。
更讓他們恐懼的是,以前的子彈打在身上,最多是圓形彈子射入肌肉。即便是打在要害,只要不是鉛彈引發感染中毒,幸運的士兵還能活下來。
可是現在,子彈打在士兵的身上,即使是木製的盾牌也擋不住。而子彈變的更大,傷害的程度也更大。
哪怕不是打在要害,也能讓一個士兵失去戰鬥力。
而只要是打在要害部位,即便是他們的上帝也救不了他們。
這種威力巨大的子彈造成的巨大傷口,讓軍隊裡面的「獸醫」根本救治不過來,士兵們的慘嚎,讓所有人的士氣迅速下降了下來。
白人聯軍既然是聯軍,當然不是一個公國的人員組成。
除了諾夫哥羅德公國,莫斯科公國,基輔公國,剩下的立陶宛公國,波蘭公國,還有神聖羅馬王國,匈牙利王國等國的士兵們只是為了錢財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