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所以,對民生並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這中間的環節,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誘,也要讓西北各國幫我大明種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爺爺還忘記了一件好事。」
「什麼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運輸,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條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這條路修建起來,以後的西北,就不再難以行軍了。」
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
雖然朱瞻基想要讓大明境內嚴禁栽種棉花,但是這件事並不是今年就可以實施的,因為現在已經八月,今年的棉花已經種了下去。
而且,在西北地區還沒有大規模的種植棉花,成為大明的替代地之前,大明也不能就直接終止棉花的種植。
陳誠雖然出使歸來,卻沒有直接回吏部驗封司復命。使團在接受了吏部的考核,對這次出使進行了工作評估之後,朱棣按照慣例,對使團人員進行了封賞。
陳誠此時獲得的獎賞與其他人並無特別,甚至因為他寫出了兩本介紹西域的書,封賞相對還有些輕了。
但是隨後,陳誠就被朱棣的一紙詔書,從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調到了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
從六部之首的吏部,調到了六部之尾的工部,雖然晉升了一級,但是也不能說這就是晉升。畢竟,吏部清貴,掌管百官升遷,而工部卻是要埋著頭幹活的。
但是陳誠這個郎中,只是到工部點了一個卯,就被工部安排到朱瞻基的下馬橋農莊,都管農莊一應事物。
除了幼軍營之外,下馬橋農莊的一應大權,俱掌於他一人之手。
都水清吏司,是工部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制造詔冊、官書等事的部門。陳誠的這個調動讓一般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在六部上層,卻引起一陣艷羨之聲。
誰都知道,如今太孫的下馬橋農莊乃是工部除了夾江工業區之外,最有潛力的發展部門。
雖然大部分人還搞不清太孫一下子就成立了十家研究院,到底研究什麼東西。但是光憑成為了太孫最親近的近臣,就足以讓所有人羨慕的了。
如今的朝廷內,就連太子也沒有太孫這麼大的影響力。除了掌管海軍,統管天下水師,這日進斗金的夾江工業區,包括下馬橋研究院,都是太孫搞起來的。
何況如今的太孫還相當於接手了寧波市舶司,掌管大明與朝鮮和日本的貿易,手裡有錢,有權,有人,有勢。
要不是太孫一直游離於朝廷的管理系統之外,現在不知道有多少大臣想要抱住太孫這條粗大腿。
許多人都不理解,朱棣為什麼寧願給自己的孫子這麼大的權力,卻吝嗇於給自己的兒子一部分權力。
但是只要想想,不管是夾江工業區,還是下馬橋研究院,包括年入百萬兩的寧波市舶司都是在太孫手底下發展起來的,眾人也能有些理解了。
前幾年,眾大臣發放俸祿,還需要派著家丁,趕著大車去領俸祿,大部分俸祿都是布匹和糧食,還要操心變賣。
但是從今年以來,除了皇上的賞賜,官員的俸祿已經開始用現銀和銅錢支付,節省了官員大部分精力。
光憑這一點,就能知道,朱瞻基的貢獻有多大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官員屢屢上奏,認為內監勢力太大,獲利過甚,這是與民爭利,不利發展。
如今皇上的內庫財貨豐盈,國庫卻不見起色,實乃本末倒置。
不過這些奏章並沒有什麼作用。
朱棣可不是人云亦云的君主,他現在嘗到了獨家經營的甜頭,手頭寬裕,內監光是收關稅就能讓他不虞資金壓力,想要讓他放開管制,那是不可能的。
陳誠雖然被調到了下馬橋農莊,但是實際上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
下馬橋農莊這裡,地理研究院,礦產研究院,鋼鐵鑄造研究院,格物基礎研究院,機械研究院,化學研究院,醫學研究院,紡織技術研究院,造船技術研究院,建築水利研究院。
這十家研究院目前也只是搭建起了框架,工部被調過來的工匠和管理人員,大部分也都是在夾江工業區坐班,研究。
而且,他只是在下馬橋待了一天,情況還沒有了解清楚,就被朱棣又派到了鴻臚寺,專門接待跟隨使團一起來應天府的十七國使臣。
陳誠不是一個愚魯之人,如果真的愚魯,他也不可能從一個寒門學子,成為從五品的員外郎,並且出使安南,西域,都能取得不錯的成效。
他將自己從回到京城,經歷的一切只是簡單地回想了一遍,串聯在了一起,就有些明白皇上和太孫的對他的定位了。
他能被賞識,是因為自己對西域的情況比較了解,兩本著作都頗受皇上和太孫重視。
而太孫將他帶到世界地圖前面,要在他的書裡面加上西域適合種植棉花的述論,從他的角度來說,是為了讓西域各國重視棉花的種植,引導他們發展棉花種植。
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出使過西域,他很清楚,棉花最早本來就是從現在帖木兒國的西南部開始種植的。那裡在漢代,就已經開始種植棉花,而華夏卻是從宋代才開始逐漸種植棉花的。
只要大明能夠承諾收購他們出產的棉花,然後將他們需要的各種物資賣給他們,這件事就很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