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頁
所以朱棣基本上不會允許他過多參與朝政,只給他一個詹士府,給他畫一圈,讓他在圈裡玩。
只要他受他人蠱惑,想要跳出來,朱棣就會把他打回去。
對於這個孫子,朱棣是最滿意的。小小年紀就心機深沉,將權力遊戲玩的出神入化,甚至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規則。
一個皇帝,不需要熟讀經書,也不需要武力超群。最主要的就是要洞悉人心,學會平衡,這樣才能穩定局勢。
大兒子偏文,二兒子偏武,只有這個孫子才明白皇帝這個位置真正代表的意義。
但是,皇位只有一個,而他朱棣也還不老……
他今年也才57歲,在他自己看來,自己最少還能再活十年。
在東征日本之前,他其實已經在有意過渡權力給自己的這位孫子。不管是讓他掌管海軍,還是任由他跟各位將領靠近,都能證明他想要穩定權力交接的意圖。
就連朱瞻基在宮中籠絡這些內侍,他也從來不管。在他看來,朱瞻基越能幹,權力過渡的越平穩越好。
但是這一切,從朱瞻基幹脆利落地將日本才在腳下之後,一切都變了。
因為朱瞻基的強勢崛起,受損最大的不是自己,而是一直被自己打壓的太子。
太子一直只是在文臣之間有些支持,以前的軍隊支持朱高熾,但是在丘福死了之後,軍隊就保持了中立。
他們瞧不起連走路都需要人扶著的朱高熾,更因為朱高熾一直重文輕武。
所以在太孫北征之後,軍方的將領將希望放在了對軍人更加親近的朱瞻基身上。
對處在夾縫中的太子,朱棣並沒有憐惜。
他是一個好兒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的太子,但是唯獨不是一個好皇帝。
對太子的勢力受到擠壓,朱棣是樂見其成的,但是攜著征服日本的巨大功勞回來,朱棣突然發現,連自己的威信也被這個孫子給壓迫住了。
他雖然發動了靖難之役,得到了帝位,但是這是內戰。
對外征戰,一個被朱元璋趕到漠北的北元,自己都十幾年沒有搞定。
從永樂五年對交趾動手,整整十年了,一直到今年,以封建為餌,張輔才把那裡徹底穩定了下來。
這些功績跟太孫半年就征服日本相比,相差實在太遠。
雖然對方是自己的孫子,但是朱棣仍然有些接受不了這種對比,因為跟自己的孫子相比,所謂的文治武功好像都被比下去了。
當太孫取得大勝,活捉日本王室的消息傳回,禮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訥上言:「今天下太平,四夷賓服,民物阜豐,請封禪泰山,刻石紀功,垂之萬世。」
禮部尚書呂震等亦言:「皇上聖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周訥之請,封禪泰山。」
但是朱棣還是拒絕了封禪泰山的建議,因為他感覺,這個功勞不是自己的。
而且,從朝中大臣的表現,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孫子的崛起對自己的影響。
可能在許多的人的眼中,這個孫子已經超過了爺爺。
這一點是他難以接受的。
所以,他想要建立更大的武功。
朱瞻基提到的帖木兒國的確遠超他最開始選的勃固和南掌,這也勾起了他的雄心壯志。
他當然不是一個顧頭不顧尾的人,想要征伐一個橫霸西域的大國,沒有萬全的準備可不行。
但是他更怕這是一個誘餌,當自己在西域將帖木兒國踩在腳下的時候,大明已經完全被自己的孫子控制。
他還有雄心壯志,不想成為唐高祖李淵,末年只能在深宮養老。
所以他故意借著這件事來試探一下自己孫子的心意。
當朱瞻基反對他現在就出兵,並且對能夠監國毫無興趣的時候,他是非常滿意的。
雖然有能力,有野心,但是依舊顧全大局,還能不恃寵而驕,尊重他這個爺爺。對這個孫子的表現,他已經不能要求更多了。
回到宮中,他就召見了翰林學士楊士奇,讓他寫下聖旨。「著府軍後衛六千人,優先換裝火器,拱衛太孫。」
楊士奇洋洋灑灑,不一會兒就寫出了一片文采斐然的聖旨,用過了大印,就派了太監去跟朱瞻基傳旨。
自年初將府軍後衛撥給了太孫,太孫的護衛就已經超過了一萬兩千人,如此儀仗只比朱棣自己稍遜,遠超太子的兩營護衛六千人。
不過羽林衛雖然已經換裝,府軍後衛卻還一直沒有換裝,所以這次出征,朱瞻基根本沒有帶府軍後衛。
現在給府軍後衛優先換裝,也代表著朱棣是有意增強太孫的勢力。
等傳令太監離去,朱棣才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道:「楊侍郎,太孫斬殺你長子楊稷,心中可有怨恨?」
楊士奇心中一凜,連忙跪下道:「犬子不堪大用,違反軍紀,死有餘辜。微臣心中雖然痛苦,卻也不曾埋怨太孫殿下。日前,微臣已經寫信回了老家,命次子楊道奉祖母進京。待他來到京城,微臣將會親自將他送到幼軍,繼續拜入太孫殿下門下。」
朱棣點了點頭,讚許說道:「此舉甚好,你有心了。你如今只剩一子,不過次子名聲遠超長子,也算是你的福氣。詔令,授楊士奇次子楊道將仕郎,入幼軍聽令。」
將仕郎雖然只是文勛的倒數第二級別,但是也是正九品的勳爵,這樣意味著,楊道從今以後就不是民,而是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