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621頁

    朱瞻基並沒有覺得失望,大明現在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新技術的應用讓戰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大明跟韃靼人打仗,從來都不會取得大勝,因為對方有馬,打不過就跑,大明的士兵卻追不上。

    從永樂十二年的北征開始,火槍的大規模應用讓士兵的威脅從身前一米,延伸到了幾十米以外,就讓戰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特別是朱瞻基現在又研發出來的鋼絲網,這種鋼絲網在戰場可以隨處移動,形成活動的戰壕,讓馬匹失去了衝鋒的可能性,徹底讓遊牧民族失去了他們的威脅性。

    所以,現在將領們都需要適應現在新的戰術改變。

    朱瞻基的羽林衛學的士兵為什麼備受重視?不僅僅因為他們這些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因為他們擁有對新戰術的深刻認識。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東方民族由於大一統的思想限制,從下至上的改革永遠都是艱難的,但是從上到下的改革,往往事半功倍。

    朱瞻基穿越到了一個最好的年代,如今的社會生產力的應用,已經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積累,達到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要不是蒙元的入侵,在南宋年間,社會模式就能有一個發酵,量變的過程。  

    還有就是如今是大明最輝煌的時代,朱棣雖然在民政方面有他的短板,但是卻是將皇權發揮到最大的年代。

    不管勛貴階層,還是文官階層,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而且通過內監,皇權控制了整個國家的經濟,這讓皇室擁有的權力大於任何一個時期。

    而朱瞻基穿越到這個時代,完全不必費心費力的來搶權,就能讓自己的意志得到最大的執行。

    朱瞻基擁有經驗和眼界,那是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除了他之外,包括朱棣在內,其實都不會知道未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連皇帝都是這樣,你讓一個備受掣肘的大臣能有多少驚世駭俗的改革思想呢?

    所以朱瞻基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思路,不再試探其他人的想法,直接給出了自己的決定。

    他讓李亮拿過來了自己沒事時候記下的本子,翻到了其中一頁說道:「所謂海權,應該是大明疆域的衍伸,國家實力的增強,大海也是國土,海外化民也應該為大明的發展做出貢獻。而海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體現在政治方面。通過擴張海權,使我大明在全世界範圍內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而這種政治規則是我大明皇權的衍伸,讓蠻夷小國都能遵循的華夏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遵循我大明的治世規則。」  

    其他武將沒有太明白朱瞻基的話,但是以金純為首的文臣,還有解縉,黃淵,鄭和這些人都聽的心潮澎湃。

    特別是鄭和,這一點就是他內心所想的,這五次下西洋,他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這個。

    他們望向朱瞻基的眼神火熱,更將朱瞻基手裡那個巨大的本子看做是一個寶藏。

    眾人雖然驚嘆,神色大變,但是沒有一個人發出聲音,屏聲靜氣聽著朱瞻基繼續向下說。

    「第二,是大明軍事力量的展現。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蕞爾小國各自偏安一隅,國家所處的環境,天氣,地理都有所不同,民族性格也有不同。想要讓所有國家遵循我大明的規則,肯定有一些國家不會搭理。那麼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大明用武力將他們征服。至於對付各國的方式,如何最大限度展現大明的武力,這個稍後再講。」

    一眾武將對這個最有興趣,但是聽到朱瞻基開個頭卻不向下說,一個個都有些憋悶。

    不過海權這個議題的總述還沒有說完,眾人這點耐心還是有的。

    「第三,就是經濟力量的體現。」

    經濟可不是外來詞,最早在漢晉時代就有了這個專用詞,原意是經世濟民,所謂經濟。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有治國才能之意,還有朝廷財力,物力之意,是一個通用的社會名詞。  

    「曾有腐儒說,經濟總量是不變的,你多拿一點,他就少拿一點,這是一派胡言。南宋時期,偏安一隅的朝廷一年稅賦就達到四千萬貫以上,如果經濟總量是不變的,為何我大明十年前稅賦不過兩千萬?如果是不變的,前年我大明稅賦又達到三千萬兩白銀以上?難道是朝廷把百姓的財富搶過來了嗎?那為何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聽到朱瞻基說一派胡言,金純的眉頭皺了一下,他對經濟不太懂,但是也知道歷朝歷代的百姓收入,稅賦都在一直變化,想反駁也反駁不來。

    他皺眉頭不是因為朱瞻基的話說錯了,只是認為一派胡言有點說的太狠了。

    「在孤看來,經濟就是對財貨的管理,是對百姓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財貨過程的總稱。從小的方面說可以指一個百姓家裡的家務管理,大的方面指一個國家的總體稅賦,消耗的概括。在這過程中,皇室,官員,百姓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都包括在裡面。生產是這一過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過程的結束。我大明雖然只統管大明一地,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了其他國家的經濟命脈,那就等於我大明的經濟力量也衍伸到了其他國家。」

    這個時候,最激動的是負責會議記錄的黃淵,他棄文從武,但是對打仗沒有興趣。他從軍只是想讓家族力量增強,有更強的抵禦風險的能力。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62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