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頁
蹇義是今日的總指揮,呂震負責社稷傳承方面的禮儀,而王彥負責協調後勤。
今日參加慶典數萬人,光是這麼多人的吃吃喝喝,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更別說這麼多人每個人出席的位置,都要有講究,來來回回,很是考驗組織者的經驗。
龍輦沿著承天門外的御道一直向南,出洪武門,經正陽門,出了應天府。
沿途道路兩邊,到處都擠滿了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在知道禪讓大典的安排之後,有無數人都是提前一兩天都開始在這邊占位置。
當然,他們每個人都經過了安全檢查,火槍和火藥都是不可能帶在身上的。
出了正陽門,就是應天府的南郊,這裡的老百姓就更多了,見到龍輦出來,他們都自發地跪了下來,向著龍輦磕頭。
人數雖然多,但是五城兵馬司,應天府,包括各大京衛都幾乎是全軍出動,維持秩序,所以並沒有出什麼亂子。
大明立國,除了修建皇宮、城垣以外,最為重要的建築,便是各種祭壇。
朱元璋在南京的南郊興建了圜丘壇,以祭祀昊天上帝;在北郊興建了方澤壇,以祭祀皇地祇;東郊和西郊則分別營建了朝日壇和夕月壇,以奉祀大明神和夜明神。
除此之外,他還在皇宮南側興建了社稷壇和太廟,並在圜丘壇西側建起了先農壇。
洪武十年,南京趕上了一次「極端天氣」,連續很多天陰雨不斷。朱元璋認為這是把象徵父親的天和象徵母親的地分開祭祀了,於是他急忙下令將北郊方澤壇與南郊的圜丘壇合祀,並且為合祀大典專門營建了一座新的大型殿宇——大祀殿。
這座匯集了各路神仙的場所,被朱元璋命名為「天地壇」。
天地壇有四處比較重要的建築群,其一是大祀殿這個正式的祭拜場所,其二西北的神廚、神庫、宰牲亭,這裡和大祀殿院落中間有72間廊道連通,用以運送祭品。
其三是大祀殿西南側的齋宮,這是皇帝在祭祀期間齋戒用的寢宮。為了安全起見,這座寢宮有兩重圍牆,並且每重圍牆外有一道御溝。
宮內有無梁殿一座,這座大殿在清代乾隆朝以前是皇帝用來齋戒和接見群臣的。
最後是天地壇壇牆外,還有一座神樂署。它本名為神樂觀,是在祭祀大典時演奏樂曲的道士們平時所居住和修行的場所。
洪武年間規定的合祀大典大致分為九個環節,分別為: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和望燎。
迎神就是擺好了宴席將神靈接進門;奠玉帛是神靈到來後,主人用極其珍貴的玉璧和絲帛來歡迎他們的到來。
進俎則是開始上菜;初獻、亞獻和終獻則是皇帝為神靈們敬酒,同時這一環節進行到最後皇帝也要陪著神仙們喝一杯。
皇帝在祝福中享用酒饌,之後便是將所有的貢品都撤下供桌,移往燔柴爐燔燒,以供上天享用,皇帝一邊要忙著送諸位神靈,一邊還要看著這些祭品的燔燒,即「望燎」。
所有的這些環節,都要由神樂觀的道士們演奏音樂來助興。
今日雖然是禪讓大典,但是既然是借用神仙的場所,所以這些程序一樣也不能少,只不過,程序略有差異。
巳正,也就是上午十點,朱棣與朱瞻基登上了下方上圓的天地壇,儀式正式開始。
在台下,有數千文武大臣,上萬護衛,還有上萬前來參加慶典的各地使節。
儀式開始,朱棣首先祭拜天地,然後宣讀退位詔書。
除了朱瞻基與朱棣,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禪讓行事官」,由蹇義擔任,負責向新皇帝朱瞻基奉送朱棣的璽綬。
移交璽綬之後,朱棣親手為朱瞻基戴上了十二旒的帝王之冕冠。除此之外,開始「燎祭天地、五嶽、四瀆」以此方式將大明祖孫二人受禪之事告知上蒼。
朱瞻基現在雖是天子、是皇帝,但在向上蒼致祭時也要謙稱「臣瞻基」,這也是古代帝王唯一自稱「臣某某」的場合。
隨後焚燒祭品,而這個時候,朱瞻基也發布了繼位詔書,宣布正式成為大明「第三任」皇帝。緊接著,就發布第一條聖旨。
「今朕承帝王之緒,其以永樂二十一年為正統元年,議承正朔,繼服色,同徽號,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諸不當得赦,皆赦除之。」
也就是說,朱瞻基雖然繼位,但是除了年號,一切規矩皆不變,同時大赦天下。
午正,也就是中午十二點,祭祀大殿和禪讓大殿結束,但是這個時候,除了皇帝與文武百官回宮,各地使節依舊留在齋宮中,這裡也將大擺宴席,款待各位使節。
從天地壇回來的路上,民眾依舊沒有散開,甚至更多了。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知道皇位承序已經完成,百姓的呼聲就變成了恭喜陛下,恭喜太上皇帝。
朱棣這個時候忍不住笑道:「太上皇帝,似乎比皇帝陛下更好聽啊。」
朱瞻基也笑道:「孫兒年歲尚幼,身登大寶,戰戰兢兢,不能自已。故請皇爺爺以太上皇帝訓政,孫兒自無不從。」
朱棣愣了一下,問道:「訓政?」
訓政是乾隆搞出來的那一套,在他之前,並沒有人這樣搞過,所以朱棣一時之間有些詫異。
雖然他不知道訓政的意思,但是從字面上理解,也能知道這是朱瞻基請他在一些大事上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