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99頁

    這篇《少年中國說》不涉及學術,卻又振奮人心,自然就成為了朱瞻基的首選。這裡面他只刪去了關於歐洲那一句。

    畢竟這個時候的歐洲,還處於愚昧階段,不要說跟大明相比,就連中亞那些國家,都比歐洲強大的多。

    胡儼也有些傻眼了,他原本還給朱瞻基準備了一篇演講稿,但是朱瞻基卻沒有要。

    他的文章寫的再花團錦簇,也沒有脫離時代的局限。

    聽到朱瞻基演講完畢,他忍不住低聲詢問身邊的解縉。「大紳賢弟,殿下這文章可是你所寫?」

    解縉也被震的五體投地,他傻眼著說道:「非也,即便是我,也寫不出如此振奮人心的文章。」

    他們兩個御用的文人都沒有寫,那就更不可能是其他人寫的了。因為假如是別人寫的,也必須要先經過他們的審核。

    兩人都相視一望,有些驚駭地看著台上的朱瞻基,越發覺得看不透這個殿下了。

    胡儼忍不住說道:「原本殿下愛用白話,我還以為殿下學識淺薄,現在看來,殿下不是寫不出好文章,而是故意要用大白話來說話啊!」

    這篇文章雖然不是解縉所寫,但是天下人皆知朱瞻基是他的學生,這個時候,他也忍不住說道:「殿下本就是大才,他用白話,也是為了讓老百姓能聽懂他的話。」  

    而台下的上萬學子,聽到這篇文章念完,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動,紛紛跪了下來磕頭。

    「我郭凱願為大明拋頭顱,灑熱血……」

    「殿下英明啊!」

    台下雜七雜八的說著,每個人都激動不已,要不是他們都是經歷了耕種禮儀的薰陶,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想要涌到台前。

    他們這些人在劉萬他們這些內侍的有意引導下,雜亂無章的口號逐漸變成了三句:

    「願為殿下效死……」

    「願為大明效死……」

    「願為中國效死……」

    朱瞻基很滿意這樣的效果,他右手握拳,一上一下地高舉著,用動作帶著台下的學子們一起高呼起來。

    好一會兒,他才改為雙手平壓,台下就逐漸平靜了起來。

    朱瞻基這才又說道:「不少人皆道孤不喜儒學,此乃偏見。儒學自春秋興盛,西漢獨尊,形成了我中國一千多年來的社會倫常。孤又怎會對儒學有偏見?但是……」

    萬事皆怕但是,朱瞻基又道:「但是儒學有著自己的局限,除了春秋大義,社會倫常,對其他學科的壓制,已經阻礙了大明的發展……  

    沒有工匠,如何能造出大車,造出大船?一個能救治無數百姓的醫師,真的就不比一個士子貢獻更大嗎?

    儒學是基本,是我們做人的準則,但是每個人不應該被儒學限制住,繼而瞧不起其他人。

    不管是士子,還是農戶,還是工匠,還是醫師,都對大明有著同樣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應該在儒學之外,掌握更多的能力,能為這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今次朝廷選士,孤就已經通告天下,要增加海外時務。所有學子都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孤還可以告訴諸位,這只是開始,今後朝廷選士,會逐漸改變現在的格局。八股文做的好不好以後不再重要,只要諸位懂得春秋大義足矣,更多的是要有能力將所學用來教化眾生。

    儒學為體,雜學為用。這將是朝廷以後選士的方向。

    今後的朝廷官員,選官也會大變。不懂農學不足為一地職官;不懂算學,不能到戶部為官;不懂律法,不足到都察院,刑部為官;不懂軍事,不足到兵部為官;不懂格物,不足到工部為官。

    所有的官員今後都將會逐漸專業化,只懂吟詩作對,春秋大義,卻不知道如何帶領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官員,今後將逐漸淘汰。」  

    聽到朱瞻基這樣說,台下響起了一陣吸氣的聲音,顯然每個人都非常震驚。

    朱瞻基卻不怕會引發「官憤」,因為明眼人都知道,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官員的行動,即使要變,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變的。

    所以他又說道:「孤知道,要做到這些,需要等到你們都成長起來,不同的時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

    大明建國之初,識字的士子都很少,所以太祖爺爺採用八股取士,許多士子,還沒有從國子監學成,就已經被選為官員。

    許多官員的能力得不到確認,就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以後只能又逐漸調整。

    可是如今大明國力強盛,士子越來越多,邊境又安寧了下來。我大明蒸蒸日上之際,更應該將朝廷中心轉向民生。

    但是從今後開始,每個士子都應該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然後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更能為這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所以朝廷選士,不能一成不變,不能故步自封,更應該適應需要。

    孤準備用二十年的時間,徹底改變如今的選士的標準,讓每個士子都能成為國之肱骨,讓每個士子都能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而這一切,就從你們開始,從你們這些大明的未來肱骨開始。

    諸位,願不願意隨孤一道。讓大明百姓人人有其地,人人有其居。讓大明百姓,人人家有餘糧,讓大明百姓,頓頓能吃肉。讓大明百姓,人人都能有新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9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