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37頁

    經歷了宋代的儒家思想復興,又經歷了百年蒙元的異族統治,如今的大明對民族之分份外嚴格和敵對。

    朱瞻基當初跟孔家的回信中,明確表示,大明是建立在漢族的基礎上,但是漢族,其實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民族的融合體。

    周朝時期,形成了單一文化的基礎,但是不管華夏也好,漢文化也好,都沒有明確的闡述。

    如今漢文化既然已經不能適應大明的擴張和需要,那就不如復古,重新將華夏民族這個稱謂撿起來,形成一個單一文化圈。

    大明不在乎你原本是什麼民族,只要是能心向華夏,願意融入華夏,大明就能用國民的名義來接納。

    當然,這只是文化層面的接納。

    除了文化的影響,大明還有槍炮,還有刀劍。

    在現實里,大明肯定還是以漢族為主體,將其他民族徹底融合。

    這種融合,也可能是血腥的,殘忍的。

    因為民族的自我意識一旦產生,會構成實質性的民族,很難被同化。

    如果將已經形成民族自覺意識的民族降格為族群,會被認為是主體民族對自我的矮化,因為恐懼喪失本民族的本真性,而可能激發起更強烈的民族意識反彈。  

    比如說南洋的那些島國,他們想要大明接納,是想占便宜,但是如果因此就打散他們的架構,將他們分散,他們肯定就不會願意,甚至會因此而造反。

    還有朝鮮和日本,他們肯定也不願意被稱作漢族,想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

    即便是大明拿出華夏民族這個大傘,他們也不會願意徹底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

    所以朱瞻基對於族群,採取的是積極融合,比如南洲(澳洲),東洲(美洲)上的那些原始部落族群。

    他們還沒有形成民族的觀念,也沒有形成不可摧毀的文化沉澱,非常容易融合。

    而對於朝鮮,日本,中南半島上面的一些國家,他們已經有了原生民族的意識,就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來同化,而不是直接融合。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華夏民族的內部架構,進行更近一步的細分,分級,卻又不能形成封閉的階級。

    文化上的融合,是必須積極的,正面的。但是具體措施,就要區別對待。

    差不多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對於這個任務,數十個孔家宿儒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於又拿出了更全面的學術。  

    但是,朱瞻基依舊是滿意又不滿意。

    滿意的是他們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對民族和國家進行了非常合理的闡述,對一些不能調和的矛盾點,也進行了細緻的分類。

    比如說在國家和民族,親族的優先上,他們按照天地君親師的分類,將國家大於民族,大於親族給確定了下來。

    這樣一來,就再也不怕那些儒家牆頭草,兩邊靠了。誰要是還想當漢奸,就要考慮一下身後名了。

    看著眼前的孔氏族人,朱瞻基卻想到了後世的那個大名鼎鼎的六十四代孫的衍聖公。

    順治元年,孔胤植上《初進表文》,表示自己願意歸誠清朝的意願。這份奏疏極盡阿諛奉承,任何要臉的人看到都會臉紅。

    第二年,朝廷頒布剃髮令,孔胤植率領族眾威望族人率先剃髮,並向清廷上奏了《剃頭奏摺》。

    這就是國家與民族概念沒有成型的時候,一般家族的正常做法。在他們看來,不就是換個皇帝坐江山嘛,哪怕這皇帝是異族。

    但是現在有了孔家寫的《國家與民族》一書,這孔家今後怕是不敢再這樣做了。

    不滿意的是,孔家仍然沒有把民族與國族之間的關係闡述清楚,不過這是小節了。  

    近代的民族主義所指向的,都不是那些一般人類學、民族學意義上的原生性民族,而是具有建國衝動的、與近代國家密切相關的國族。

    然而,晚清在從日本引進「民族」(nation)這個詞的過程之中,並沒有區分民族與國族的不同,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因此民族與國族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但中國歷史上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帝國,內部包涵著眾多的民族與族群,將僅僅擁有民族自決權的民族與擁有國家獨立主權的國族混為一談,由此埋下了後世概念上的混亂和現實中的困境。

    比如後世的少數民族優待政策,就是一個笑話,因為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加盟國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人為地將民族區分開,造成差異對待,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困境。

    這一點上,法國就做的比較好,他們雖然也是多民族,多人種的國家,但是他們從來不進行區分,統一稱為國民。

    但是他們自己的文化底蘊太淺,主體國族和文化融合不了其他民族。

    大明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漢族是當然的國族,華夏民族是統一稱謂。漢族也有足夠多的人口,足夠深的底蘊來融合其他民族。  

    所以說,這本書只需要簡單地進行修改,就可以出版,然後讓天下人學習了。

    朱瞻基已經準備好在新年大朝會上提出這個計劃。

    不過在此之前,還需要做好鋪墊,籌備了這麼久,也該拿出報紙了。

    第一零九章 報紙

    在宋代印刷術流行開來以後,報紙的印刷就沒有技術問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3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