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頁
現在他的身邊太監,金闊是總管,孫林是情報主管,然後李亮就霸占了親近朱瞻基的差事。
他一人獨大也不是好事,而劉萬雖然一直跟著他當差,原來卻是跟著金闊的,跟李亮之間的關係卻不密切。
李亮想要提拔陳宣,朱瞻基當然也要提拔一個跟他不算太親近的人來制衡。這無關信任,只是平衡的制度不能鬆懈。
打發走了李亮,朱瞻基跟李昭訓說道:「天不早了,我來看一會兒情報。你先休息一會兒,不許再動針線,小心傷了眼睛。」
李昭訓甜甜笑道:「妾身遵命,殿下也不要太晚。」
朱瞻基捧起她嬌嫩的小臉,在她唇上親了一口,笑道:「如此嬌柔美人,孤怎捨得你獨守空房?最晚亥時,孤就來陪你。」
李昭訓笑的像個花兒一樣,幫朱瞻基又點了兩個油燈,才乖巧地進了裡屋。
朱瞻基打開了油紙包,查看各地水師糧倉的儲量情況。
自朱元璋時代開始,軍隊糧倉和地方糧倉就是分開管理。每年夏糧,秋糧入庫,都是分地方糧庫和軍隊糧庫,兩者之間並無瓜葛。
哪怕地方上再苦,軍隊的軍糧供應都不會少一絲一毫。
不過,這種穩定是建立在普通老百姓每年要承受兩個月的青黃不接換來的。
雖然最近幾年,土地拋荒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老百姓的日子好過多了。但是如果遇到天災人禍,自然也會有青黃不接的時候。
什麼是盛世?朱瞻基認為不僅僅需要國力強盛,更需要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今年眼見有了天災,就應該早做準備,軍中存糧先留下來以後用來救濟,直接從南方調糧來,才更合適。
要不然,再過幾個月,地方上的老百姓都沒有糧食吃了,你軍隊的人吃的再飽,朱瞻基也不會有絲毫開心。
盛世不是吹噓出來的,必須要為政者有充足的準備和憐憫。真要等到天災發生,那個時候就是想要買糧食也來不及了。
至於銀錢,朱瞻基沒有絲毫的擔心,大明的糧食才兩錢八分銀子一石,也就是一兩銀子四百五十斤,他只需要拿出十萬兩銀子出來,能到南洋收購五萬噸回來。
當然,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南洋即使是產糧地,一時之間也很難籌集這麼多的糧食。
第一七四章 特使
自永樂十三年春入京,黃淵經歷了如夢似幻的一年。
最開始,他只是想要利用來京城的機會,為自己的父親回歸做準備。
黃福在朱元璋時期就做到了工部侍郎,永樂初年就做到了工部尚書一職。永樂三年因陳瑛彈劾他不體恤工匠,於是被改為北京行部尚書。
第二年因工部腐敗案,因事連坐,逮捕入錦衣獄,後被貶為事官。不久,恢復官職,因明軍進攻安南,其負責總督軍餉。
安南平定後,明朝改安南為交趾。朱棣命黃福以尚書頭銜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雖然做到了一方大員,但是交趾事務繁忙,遠離中樞。黃福也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完結,積極謀劃回歸中樞。
黃淵被安插在護送張輔回京的水師中,原本只是想成為交趾水師與海軍總部洽談重組的聯絡人。
不曾想,他在京城受到太孫和海軍新任都督劉江的賞識,不僅官升兩級,而且還在這次出征的過程中立下大功。
因為不是直接領軍作戰,黃淵此次雖然作為聯絡官立下大功,也不能封伯,但是他被封為家鄉昌邑的昌邑子,也正式跨入了武將勛貴的行列。
在大明,父子兩代,甚至是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的例子並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同屬文官,或者是同屬武將。
父子二人,一文一武,並且都身居高位的例子,整個大明也僅此一例。
下著大雪,但是李亮作為朱瞻基最信賴的少監親自來喚,黃淵就知道,太孫肯定是有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了。
將自己一枚隨身的玉璧塞進了李亮的衣袖,李亮也並沒有拿喬,而是直接透露道:「大明過完年後普降大雪,殿下怕幾月後缺糧,所以想要派守備去南洋買糧。對南洋,咱家當然沒有守備熟悉,也就不多言了,只要守備心中有數就好。」
黃淵愣了一下,隨即大喜。生於京師,長於交趾,黃淵對交趾,包括交趾附近的數國可謂是了如指掌。
如果是其他任務,可能還有些難辦,但是如果是買糧,這是相互利好的事務,即使到了南洋,他也會受到熱情歡迎。
交趾去年遭遇大災,糧食減產,但是暹羅等國卻糧食充足。而他又有自己父親在那邊主事,這件事可謂是輕輕鬆鬆的大功一件。
不過他也知道,自己能被太孫選中,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有在交趾當民政官的父親。
換了其他人過去,還不一定能買到足夠的糧食。
他長揖笑道:「多謝李少監提醒,淵謹記在心。」
李亮呵呵笑著讓出了半個身位,引薦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奉御說道:「此人乃陳宣,已經得了太孫殿下的授意,與守備同赴南洋。這一路萬里之遙,還盼黃守備能多多照應。」
「當然。當然。」
大將出軍,內監監督乃是常例。黃淵不過一守備,慣例是不能為一軍之將的,但是看到只是一個奉御與自己隨行,黃淵的心也跳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