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他看了看諸位同僚,他們也都面帶喜色,聽著他們的對話。見無人想要說話,宋禮這才又說道:「由專利一詞釋義,竟然惹出太孫如此感慨,請恕老臣怠慢,請讓人拿來紙筆,老臣也好安排下屬將太孫的話記下來。」
朱瞻基自無不可,使了一個眼色,李亮就立刻安排了幾位內監拿來了紙筆。除了給他們準備了四套筆墨紙硯。這邊也有四個配合習慣的內監準備記下朱瞻基的話。
等他們將剛才的話記了下來,朱瞻基這才又說道:「既然諸位好奇,我也就先解釋一下。所謂專利,單純從字義理解,就是專有的權利和利益。想要解釋清楚這個,還需要從我剛才的話題來完整理解,所以這個我會放到最後來闡釋。先來說說我對剛才所提問題的一些淺見。」
第九十二章 華夏
如果今天在座的是國子監的師生,朱瞻基絕對不敢隨便賣弄。
但是今日在座的都是工部大佬,所以朱瞻基才敢在他熟悉的領域,來給這些大佬上一節課。
即便是這樣,他也要小心謹慎,注意不要說儒家半點不是。
他是來拉攏人心的,可不是來拉仇恨的。這個時代,哪怕儒家有千般不好,那也是絕對不能說的。
他只需要提出問題,卻不一定要解決問題,只要今天的問題,能讓這些人深思,能傳播出去,這就足夠了。
有了這些計較,朱瞻基開口了。
「縱觀歷史,能夠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顯學主要有幾個方面。農學,文學,理學,地學,天文學,醫學,格物這七大類……」
聽講的眾人雖然覺得朱瞻基的話有些邏輯問題,但是朱瞻基剛剛開口,這個時候雖然眾人的心裡有些不服,卻也無人打斷他的話,只想聽聽朱瞻基後面會怎麼說。
可是誰知道朱瞻基拋出了這個論點,然後就不在總綱上再多說,直接細緻分析起了這個七個大類的作用。
「農學乃是人類順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重要學科。當人類學會了耕種,學會了利用自然之力生產食物,農耕社會的模式形成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象徵。人類不再隨著食物遷移,形成了定居式的部落模式。自三皇五帝起,部落制度逐漸沒落,形成了更強有力的國家形態,這組成了我們華夏民族顯著的民族特徵,也是區別華夏民族與蠻夷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華夏民族從來都不是以血統論,夷狄入華則華之,華入夷狄則夷之。數千年來,從三皇五帝時期的華夏只有黃河流域一地,逐漸發展到如今北至奴兒干都司,南至交趾,東至東海,西至西域的廣大疆域,遵循的就是這一套理論。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血統,願意使用華夏的文字,願意使用華夏的禮儀,願意遵循華夏的風俗,那麼他就是華夏兒女。」
這個時候,還是德高望重的宋禮開口質疑道:「殿下,以臣之見,此番結論更多是以學說的根源性質來甄別,而不是以農學來分別。」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但是農學的利用是從四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就開始的,那個時候,連文字都還沒有統一,各種學術也沒有出現。所謂的以學術甄別,不過是後人對這一階段的總結,而不是學術決定了分別理論,宋尚書以為呢?」
這一點宋禮也無話可說了。孔子出生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但是華夏民族的融合卻已經持續了四千年,他再不要臉,也不好意思說這一切是儒家的功勞。
華夏民族的形成,最初就是以農耕社會的形成為起點,任你口綻蓮花,也反駁不了這一點。
舉個例子,就好像文字的分類,後人將文字分為大篆,小篆,隸書。只是後人對不同形式的文字的總結,而不是後來賦予的名字決定了文字形成的規律。
「其次是文學……」
朱瞻基的話一出口,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這也是所有人最關注的一個要點,因為文學才是真正決定華夏民族傳承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文學可不是詩歌,辭賦,戲曲,而是真正的學術之說。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讓他跟這些大儒較量學說,他拍馬也趕不及,所以他揚長避短,之說建立一個分類的框架,自己不填補任何內容。
他不是儒家學子,他是皇子,所以他具有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從高屋建瓴的角度來評價各種學說,有天然的立場。
儒家再霸道,也只是為皇家服務。要是沒有這個身份,恐怕朱瞻基一開口,就要被口水淹沒了。
在這個時代,你若是不成為一個大儒,根本就沒有說這話的資格。
「自秦皇之前的諸子百家,到漢代建立獨尊儒術的學術思想,一千多年來,儒學成為了顯學之中華夏民族區分他族的明確思想地位。儒家伴隨著朝代的更迭,在華夏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承擔著傳承與淬鍊的作用,這也是如今儒學成為主流思想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的話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作用,也讓所有人的心放下了大半。如果朱瞻基敢說儒家半點不是,恐怕整個朝堂都不會接受這樣一個帝國繼承人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其他學術也有積極的一面。自漢武時期儒家為了適應歷史的變化,就一直在積極適應各個時期的需要,甚至吸收採納了其他學術的優點。比如今天在座的諸位,工部的作用,就是以儒家為里,墨家為表,以工具的利用促進歷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