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頁
但是永樂十二年的那場欺君的謀劃,他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甚至差點被朱棣摘下了腦袋。
雖然最後朱棣放過了他,但是這完全是因為太孫保住了他。
他還因禍得福,晉升了十二監都知監的大太監。
但是那整整一年,他一直提心弔膽,生怕朱棣發現他跟太孫是在欺騙他,根本沒有「麥哲倫」這個人,那個地球儀是太孫自己雕刻出來的。
一直到石見銀山被發現,他才真正安全了下來。因為「事實」證明,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
連仿刻地球儀的工匠都沒有被處死,他就更安全了。
再然後,他成為了宮中二十四大太監之一,還成為了興慶宮的總管,也成為了太孫最重視的手下。
經歷了一年的低潮,他否極泰來。
這次出海,他擔任了艦隊的商業大總管,手裡控制的物資和金錢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人。
他也距離偶像鄭和的地位,更近了。
鄭和是大明每一個內侍的偶像,也是所有內侍都想成為的英雄。
他文韜武略無一不精,作戰勇敢,深受皇上的重視。要不是他對宮中權力沒有興趣,一心想要在四海揚威,根本輪不到王彥這個司禮監大太監成為宮中第一人。
如今的大明屬國五十有三,鄭和幾乎無人不曉,據說在南洋,還有人為他立了生祠,這是多大的榮耀啊。
而殿下也對他信賴有加,不僅在東征期間封他為副帥,更是因此得以封公,從此脫離內侍行列,成為大明數得上的武將勛貴。
如今他在京城有了自己的公爵府,還得到陛下賜婚,令其長兄之子過繼,繼承香火。(鄭和是有老婆的,明初的太監許多都有老婆。而且他老婆陪他出海多國,另傳聞其老婆是麻將高手……)
金闊知道自己論打仗,外交,跟鄭和沒得比,他也從來沒有在戰場上面證明過自己。
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優勢是商業能力,太孫殿下重視商業,自己只要在這方面幫他打理好,這一輩子都不怕有哪個內臣能越過自己。
當朱瞻基在會見浙江文武百官的時候,在市舶司附近最大的酒樓三江樓,也有數百江浙商戶,還有他曾經在這裡扶持的族人,等待著他的到來。
余先畢竟還年輕,他以為自己掌控了一切,實際上不過是掌握了官方的硬實力。而勢力範圍,不僅包括了硬實力,還有軟實力。
這幾年來,金闊一直沒有疏忽自己在江浙這裡施加影響力,他又是本地人,在民心方面,他根本比不上自己。
金闊率領一隊內侍抵達三江樓的時候,這裡已經雲集了數百江浙各地的商戶,領頭的就是他金家的幾位族親。
仇和也站在人群的前方,他能夠跟朱瞻基合作開龍鳳銀樓,當初就是託了金闊的關係。
雖然龍鳳銀樓仇家並沒有多少利潤,因為大頭都被朱瞻基拿走了。但是有了這張大旗,仇家在其他的行當上面都賺的盆滿缽滿。
所以仇家雖然不會給余先的工作增添障礙,但是最多也就是公事公辦,外加施一些小恩小惠。
真正能夠被仇家視為盟友的,只有金闊。
最少在余先能夠真正壓住金闊之前,這一點不會改變。
眾人煩煩擾擾依次上前契闊一番,才將金闊迎進了三江樓。
三江樓和這個時代的其他大酒樓一樣,有一個表演的中庭,中庭是四角形,四周有三層樓,每一層的食客都能在品嘗美食的時候,順便觀賞中庭的歌舞表演。
在沒有擴音器的時代,幾乎所有的酒樓都是這樣的布置,因為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聽到歌聲,欣賞歌舞。
包括朱瞻基在海軍總部修建的會議室,也是採用了這種模式。舞台比一層略高,比二層略矮,在三層也能清楚地聽到說話的聲音。
唯一不同的是,酒樓裡面都是四面環繞,而會議大廳則是扇形,並且專門修建了回音壁,擴大聲音。
金闊這次擔負的任務就是代表朱瞻基慰問各界商人,並且向他們推廣銀行。
待得酒足飯飽,與眾商戶就這次內監欠款,海關調稅,銀行貸款等業務詳細解釋了一番。
他才走上了一層的舞台,一個小太監用銅盆端上了一盆清水,他洗了洗手,才拿出了一卷明黃的綢質捲軸。
這捲軸與聖旨款式一樣,卻沒有聖旨的花色,顏色單調。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聖旨,也不是詔書,而是太孫令。
秦始皇以前,凡上級對下級發的命令文告都可以稱為「詔書」。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
他規定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稱為「詔書」。除「詔書」外,還有「制書」,兩者區別是「命為制,令為詔」,涉及重大的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叫做「制書」,也叫「命」。「詔書」是皇帝所發布的對於某個具體的人和事的命令,所以說「令為詔」。
「制曰」是有關重要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詔曰」是皇帝對具體人具體事件發布的命令。
而聖旨不過是民間的通俗說法。
在明代以前,皇帝的詔書,制書其實都沒有嚴格的格式。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時候,說: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然後在聖旨上面正式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