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9頁

    後宮的妃子們過壽,朱高熾這個太子不能失了禮數,送禮都要比別人多一成。他還有屬官,儀賓這些下屬要打賞,還有各界大臣,宦官要結交,哪裡的禮都不能少。

    所以朱高熾這個太子雖然薄有家資,可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而朱瞻基不同,他幾乎只有別人送禮的份,在宮中哪怕要送一些禮出去,那些后妃們也都加倍返還。

    再加上農莊,俸祿,特別是他的生意……他的小金庫比太子的多多了。

    朱瞻基安慰笑道:「父王是應酬多,自然手緊一些。兒子的命都是你們給的,一些身外之物不也是父王,母親的嗎。」

    嘉興扯著朱瞻基的衣角說道:「嘉興的也是父王,母親的。」

    看著她可愛的模樣,朱瞻基跟著忍不住笑了起來,心中卻一陣抽疼。

    他又想起在現代的兒女們了。

    第十七章 師弟

    朱瞻基的外祖張麒,原是衛指揮使,因為女兒成為了王妃,才授予兵馬副指揮。

    朱棣登基之後,永樂二年,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但是他不久就去世了。  

    朱棣對朱高熾不喜歡,但是卻很看重這個兒媳,特別是她生了朱瞻基這個孫子有功,所以讓張氏的大哥張昶不減等承了彭城伯的爵位。

    張氏一族的人朱瞻基也都見過,沒有多少才華,好在忠厚老實。朱瞻基不怕遇到一堆豬隊友,關鍵時候只會拖後腿。

    所以不管做戲也好,真心也罷,朱瞻基跟這幾個舅舅相處的還不錯。

    他的大舅舅張昶也因此被朱棣看重,如今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整個大明只分了前後左右中五個都督府,這個職位相當於是軍分區的司令員,可一點也不低。

    中軍都督府掌管了應天府的所有軍事調動,同時還掌管了從河南,安徽,江蘇一直到浙江北部的所有衛所。

    從權力上來說,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都聽命於皇帝。五軍都督府調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

    這兩個部門相互節制互不統屬。

    不過這只是這個時代,到了土木堡之變之後,勛貴勢力被一掃而空,五軍都督府就變成了兵部的附庸,沒有半點權力了。

    不過現在還是明初,五軍都督府還是節制中外諸軍事,掌天下兵馬大權,主導國家軍事建設的實權機構。  

    特別是如今安南不穩,草原不穩,朱棣又是一個戰爭狂,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大的驚人。

    朱元璋時期,全國共有17個都司,329個衛,65個守御千戶所,軍數約為120萬人。

    到今年冬季為了準備明年與瓦剌人開戰,全國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兩百八十萬人,軍馬五十萬匹。

    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朱瞻基嚇了一跳。

    後世十幾億人,士兵這麼多人。現在的大明剛穩定,人口才幾千萬,這麼多士兵是多麼沉重的負擔啊!

    馬車慢悠悠一路北行,很少出宮的三個小傢伙好奇地看著外面熱鬧的市井,看到一些好吃,好玩的東西,立刻喊著朱瞻基要買。

    朱瞻基幹脆讓李亮帶著兩個小太監跟在車旁邊,他們想要什麼,就給他們買什麼。

    經歷過這個時期,朱瞻基很清楚,還沒有成年的皇子皇孫們想要出一趟門有多難。

    他是缺少安全感,所以在沒有自保能力的時候,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他們都是真正的孩子,自然渴望能有機會見識這外面的繁華。

    朱瞻基不喜歡坐車,首先坐車顛簸的厲害,其次沒有安全感,遇到危險,躲都沒處躲。  

    騎在馬上,雖然看似危險,但是防衛網有三層。

    最外層的步兵隊伍早就將路線都清理了一遍,遠程攻擊線路幾乎都被專業的士兵給截斷。

    外面一層的騎兵兩百多人,防止街上的行人衝撞,也同樣隔絕了進攻路線。

    最裡面,還有隨身的太監和羽林衛,以及兩個武藝高超的道長師父。

    更重要的是,他現在的實力雖然還不到前世的一半,但是主要有空間,他不會畏懼任何攻擊。

    所以除非下雪,下雨的時候,他很少會選擇坐在車裡。

    張家住在城北的太平坊,距離皇宮並不算遠。太平坊東側紫金山,西側是九華山和雞籠山,出了城門就是著名的玄武湖。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距離皇宮不遠,所以成了達官貴族們聚集最多的一個社區。

    在東晉時期屬於市貴族聚居地的烏衣巷那裡,因為距離現在發展起來的秦淮河紅燈區太近。雖然是繁華的市中心,卻很少有大貴族和高官住在那裡了。

    至於秦淮河,對周南這個享受過世界各地美女的男人來說,吸引力並沒有那麼大。

    何況,那裡的很多女人還是小腳。  

    小腳是朱瞻基在這個時代最噁心的事物,沒有之一。

    他原以為自己討厭佛教,討厭儒教,討厭道教,但是這些其實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儒,釋,道實際上已經經歷了三教合一,與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分割不開。

    而且儒釋道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在教化,信仰,生活安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小腳,這是絕對的陋習。

    裹腳的歷史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在隋朝就已經流傳開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