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18頁

    朱瞻基也忍不住盯著蹇義看了一眼,此人大才啊!

    他又把視線望向了在歷史書上看到的三楊,他們現在也都進入了朝堂,不過都還沒有登上最高等級。

    相比他們三人因為從皇帝手裡將權力搶了過去,受到歷史吹捧,他感覺蹇義的能力恐怕更勝一籌。

    台上的朱棣也來了興趣,點了點頭說道:「細細講來。」

    第十二章 朝議(下)

    朝廷的權力鬥爭,從有了階級之分之後,就一直是歷朝歷代在管理上最大的問題。

    後世的那些公司領導,為了一點小小的權利,還鬥爭的你死我活,更別說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

    由此衍伸出來的巨大利益和人生抱負的實現的價值,是所有人都不能放棄的。

    但是往小了說,這就好比一家子,皇帝就是男主人,大臣就是女主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了東風。

    哪怕夫妻再恩愛,在維護屬於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也不會相讓。

    這份《大明朝廷議事法則》很明顯就是朱棣拿出來規範朝議的,這些是大臣們能接受的。

    但是其背後蘊含的深層次的權力爭奪,利益爭奪,卻是大臣們不能放棄的。  

    哪怕如今的朱棣獨斷專行,這十幾年的皇帝當的為所欲為,但是該爭的時候還是要爭,不能連抗爭都沒有就放棄。

    如果是這樣,不要說他們自己過不去這個坎,就連朱棣也會瞧不起他們。

    沒有任何一個能幹的皇帝會害怕大臣們搶權,因為這代表著大臣們有自己的思想。

    一個朝廷,所有人都是應聲蟲,那才是真正的危險。

    所以朱棣明知道蹇義的話就是對自己的挑釁,對這份制度的不滿,卻依舊會讓他把話說完。

    而且,他也不介意在某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做出一些讓步,對他們的行為表示鼓勵。

    通過剛才的觀察,他就已經發現,如果說文臣們對這份法則是心不甘情不願,但是武將,勛貴們絕對支持。

    蹇義深吸了一口氣,儘量讓自己的聲音顯得平穩一些,開口道:「臣方才只是粗略觀閱了一遍法則,這份法則在規範廷議過程一面,確有很有效的作用,避免為了一件事,無休止地爭吵。但是將所有文武大臣限定在特定的範圍內,這就等於是自斷手足,自閉耳目。滿朝文武大臣,無不是熟讀詩書,史記之輩,皆是治國大才。可如果從今往後僅限於一目一綱,豈不是大材小用?」  

    朱棣笑了笑,開口問道:「愛卿乃治國大才朕知,可你會建房子嗎?」

    「臣不會。但臣能知道這房子建的牢不牢固,好不好看。」

    這就是這個時代文人的正常邏輯,我雖然不會,但是我比你有才,我就是比你牛掰,然後你就要聽我的。

    你會建房子沒什麼了不起,你會領軍打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你會造槍炮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那些都是末節,只有書裡面的知識,做人的大義才是主要的。

    朱棣嗯了一聲說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當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的時候,這工匠豈不是連房子都不建了?」

    蹇義回答道:「當非如此,意見不能統一,真理才越辯越明……縱有不諧,最後也有陛下親裁。」

    「若每件事都要朕來決定,滿朝文武大臣要來何用?」

    蹇義也很清楚,朱棣這是在偷換概念。但是最近一段時間,為了南洲利益,今天又為了太孫帶回來的銀子,一直爭吵不休,讓皇上有些厭煩了。

    他開口辯道:「臣等站在這裡的作用,一是替陛下將恩澤廣施天下,二是讓陛下在做出決策之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臣自知這些時日陛下失望,但萬般事務總有塵埃落定之日。」  

    朱瞻基在一邊聽的連連讚嘆,他當然不是贊同蹇義的所有話,但是他對大臣的定位的確很精確。而且此人的思路和智慧都是非常厲害的。

    如今的大明的確沒有分工明確的基礎,因為專業人才不夠。

    一個國家的發展基礎絕對不是底層不識字的百姓,而是有知識基礎的人才。

    這個知識不一定是儒學文才,可以是數學人才,可以是工匠,可以是物理學家,甚至可以是帳房等等,只有他們的研究,他們的發明,他們的改進,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但是大明現在根本沒有這麼多的專業人才。

    一千多年來,儒家對其他行業的大力壓制,導致了國家的治理只能靠嘴炮,只能靠過去的歷史經驗。

    這也是東方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停滯不前,一個又一個的朝代更迭,卻形成一代又一代的循環的主要原因。

    儒生講究的博學廣才,雖然這個博,這個廣只限於儒學的範圍之內。

    他們對什麼事都有隻知道皮毛的經驗,卻不知道這些知識體系背後的形成原因,更不知道該如何拓展。

    不,他們根本不允許拓展,只能向古人學習,古人就是神,就連懷疑古人錯了都不行。  

    任何改變都是對信仰的褻瀆,對古人的不敬。

    因為,他們也想成為「古人」。

    就連朱棣這個皇帝其實也是這樣,他現在要西征,為的就是一個身前身後名。

    但是現在,為了解決問題,他毫不客氣地說道:「那要拖到什麼時候?難道僅僅為了一些銀子的分配,你們要吵到明年?你們誰有夏尚書精通帳目?你們誰有夏尚書對大明的財政了解?你們誰有夏尚書更能清楚大明哪裡更需要銀子?但是為了一己之利,或者說為了一個部門的利益,卻忽視了大明的整體利益!在你們看來,到最後你們相互妥協,各自分到一些銀子,明年的公費更寬鬆一點,就是好的。但是對朕來說,對大明來說,這卻是最大的浪費!」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1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