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頁
當時在山打根西北的地區是國力衰微的渤泥國,南受滿者伯夷的控制,經常被要求向其進貢。東則常受蘇祿蘇丹國不時的侵擾,並不是一個安定的地區。
新即位的渤泥國蘇丹馬合謨沙向黃森屏率領的華人力量求援。馬合謨沙把女兒嫁給了黃森屏,贈與黃森屏麻那惹加那的稱號,約相當於中國小說中常見的「一字並肩王」。
為了籠絡黃森屏,馬合謨沙還讓自己的弟弟艾哈邁德娶了黃森屏的妹妹黃元麗,贈給她公主的稱號,兩個政權因統治者之間的婚姻關係結成了緊密的同盟。
在黃森屏和華人軍隊的奮戰之下,蘇祿入侵被遏制,渤泥國避免了滅亡的命運。
此後的三十年間,兩股力量親密無間,發展迅速。華人由東部的山打根向北部沿海發展,相繼建立了中國城、中國鎮等城市,即後世的大城市哥打基納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
永樂元年,馬合謨沙去世,兒子哈桑繼位,由黃森屏和馬合謨沙的哥哥特曼貢親王監國攝政,所以汶萊史一般不把哈桑當成第二世蘇丹。
永樂五年,哈桑因病去世,有兩年大空位期。在這兩年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政治鬥爭,最後傾向於黃森屏的艾哈邁德壓倒特曼貢親王繼位,成為渤泥史上的第二世蘇丹,黃森屏在渤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在南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黃森屏一直未忘記祖國,對明朝的認同感也不斷增強。永樂六年,黃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黃元麗鎮守渤泥,自己以渤泥麻那惹加那的名義親率150多名親威、部下回到中國朝見進貢。
朱棣非常高興,特意下旨令使團進京沿途的每個府縣都要設宴招待,讓他們得以親見家鄉的變化。
但年事已高的黃森屏已無精力經受沿路的舟車勞頓,也無法承受回到家鄉之後的巨大喜悅,這年的十月在抵達應天府後,十二月因旅途顛簸勞累過度瘁然而逝,享年六十七歲。
去世之前他向朱棣提出三個要求:一是「境土悉屬職方」的,將渤泥和山打根附近的土地,歸入中華版圖。
二是「乞封國之後山為一方鎮」,請加封東南亞的最高山(今名基那巴盧山,意為中國寡婦山)為渤泥國的鎮山,並賜以美名,永鎮南洋大地。
三是「托體魄於中華」,允許自己安葬於中國。
永樂七年,渤泥新王遐旺,也就是黃元孫在太監張謙、行人周航等人的護送下回國。
張謙等人到基那巴盧山下刻石立碑,還專門到滿者伯夷傳達了永樂皇帝的詔命:不得再向渤泥國要求進貢。
張謙、周行一行鎮守渤泥一年之後歸國。回到渤泥的遐旺黃克孫仍繼承了黃森屏在渤泥的固有地位和影響,一直控制住渤泥的政局,當地華人仍稱他為「總兵」。
張謙和周航他們曾經在渤泥國駐紮一年,對渤泥國的局勢非常了解,在他們的解說下,朱瞻基對渤泥國的固有印象才得到了改變。
因為受到後世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他心裡的渤泥國一直是個彈丸小國,並且跟華人關係雖然密切,卻不屬於華人。
但是這個時候的渤泥國是包括是後世東馬的大部分區域,屬於東馬的地域,一直是華人的地盤。
而渤泥國的一個王爺是華人,另一個王爺的王妃是華人。
黃元麗嫁給了艾哈邁德,她們只有一個女兒黃桂姑。
黃桂姑性格豪爽,看中了一個從麥加來的阿拉伯人,這個阿拉伯人的名字叫沙里夫阿里。
而這個沙里夫阿里也的確是個能力出眾之人,如今已經成為渤泥國的後起之秀,也是第三任蘇丹的不二繼承人。
「這位遐旺,黃元孫的能力如何?」朱瞻基對黃元孫並沒有太深的印象,黃元孫到應天府的時候,他那個時候還不到十二歲,天天在深宮裡,並沒有見過此人。
張謙沉吟了一下說道:「這些年來,內臣也常打聽渤泥的消息,黃元孫雖然比不上其父,但也是守成之人,如今的渤泥國在他的帶領下日趨興旺。」
「那他麾下如今有多少人口,多少將士?」
「兩王麾下人口不足十萬,將士不足五千,還都是民壯……脫產將士不足五百。」
朱瞻基搖了搖頭,這樣的力量還是太小了,指望不上。
不過渤泥國本來就是在夾縫中生存,東部,北部是蘇祿國,西部,南部有滿者伯夷,麻喇迦,還有大明如今的舊港宣慰司,他們根本沒有發展的餘地。
旁人不知道,朱瞻基可是很清楚,在黃元麗的地盤上,有一處世界級的大油田。這裡出產的輕質油,甚至可以直接加到油箱裡面。
雖然現在距離內燃機時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既然要制定長遠的計劃,這些必須要考慮進去。
婆羅洲這個地方的土地比較貧瘠,一年有半年都有暴雨,土地裡面的有機物都被沖刷走了。
而且島上的環境惡劣,不是高山密林就是沼澤地,人們只能在島的四周生存。島中央有無數的毒蟲,毒蛇,還有十米長的大蟒蛇。
但是這裡又是一處寶地,北部有石油,南部有煤礦,西部又有無數的金礦,島上的森林裡面有無數貴重木材。
雖然現在開發比較困難,但是在未來,這裡還是值得期待的。
朱瞻基沉吟了一會兒,跟張謙說道:「渤泥國小勢微,四周強國環繞。這裡孤暫時不做安排,不過,此行到了渤泥,你們二人幫孤看看,這個沙里夫阿里是否值得扶持,他與黃元孫之間,有否可利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