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頁
這一下,四人卻有些懵了。林三清醒一些,回答說道:「殿下,草民家鄉等地倒是有移民通告,不過卻只能移民西北。西北那裡家岳去過幾次,那裡都是沙土,種不出來糧食,與其前往那裡,還不如留在山東。只要不發洪水,山東各地還是能吃飽飯的。」
朱瞻基登時明白了過來,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的旨意又被地方官員給故意歪曲了。
大明的移民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普通百姓裡面,長江以南的移民,只能向南,長江以北的移民,只能向北。
這是因為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冷。讓南方人移民到北方,在沒有暖氣,連足夠保暖衣物都不夠的年代,他們恐怕都要凍死。
而北方現在本來就人少,為了防止所有人都向南跑,導致北方沒人,所以北方的人也就只能向北移民。
但是除了這個限制,其他再無限制。
並且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物產特徵,移民到不同的地區,發放的土地大小,糧食多少,都是有區別的。
比如現在鼓勵漢人向北海,也就是貝加爾湖周邊移民,只要肯移民到那裡,大明土地都是幾百畝的給。
除了土地,糧食,種子,也都有區別,都是適宜當地種植的作物,決不讓人在哪裡難以生存。
但是蒲台縣這樣故意圈定一個不如山東的地方讓百姓移民,百姓自然是不願意去了。
這種政策的歪曲,在後世都是屢禁不絕,更別說這個時代了。
有時候,一個字寫錯,整個政策的意思都變了,更何況有心違背上層的意思。
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如今這個時代,人口就是資源,人口就是稅賦。當地的人變少了,繳稅的時候不是也少了,而官員們都是要接受業績考核的。
所以,哪怕讓百姓受窮,也不遠百姓離開,是大部分基層官員的想法。
除了像浙江,福建一帶,人口密集,山多地少,宗族矛盾比較大,所以移民推行的比較快。
但是到了江西,兩湖,乃至北方中原一帶,官員們都是不支持移民政策的。
現在不是明末,那時候人口是現在的幾倍,而大片土地被地主,被官員侵占,普通百姓的土地越來越少。
現在是明初,朱元璋分產到戶,朱棣也是大力打擊土地侵占。普通百姓再不濟,家裡也是有幾畝地的,家家都是地主。
現在變成佃戶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患病,才被迫賣地的。
另外,因為如今的大明大力發展工業和商業,做工比種地掙錢更多,所以一些會一點手藝的百姓,也會把地賣了,然後搬到城裡住。
男人只要有穩定的工作,女人再隨便做點事,來錢比種地還多。
當然,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也怪朱瞻基,因為他從南洋大量運回糧食,導致了糧價一直很低,所以百姓種地的積極性也就不高了。
但是這也是必須面對的困難,總不能看著受災地區的人餓死,總不能看著因為種地的收入高,官員,舉人們一個個就開始侵占土地。
所以,打壓糧價,對目前的大明來說,讓百姓的日子不算好過,但是能維持更長時間的穩定。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政策都是需要隨時調整的。當低糧價影響穩定的時候,提高糧食價格更好的時候,朱瞻基也會毫不猶豫地採取糧食保護收購價。
現在,面對山東等地出現的問題,朱瞻基有了抑制不住的殺氣。
官員上下勾結侵占應該發給百姓的糧食,這是會引發民亂的大事。
而官員們陽奉陰違,曲解朝廷的政策,也是會耽誤他的眾多計劃。
朱瞻基還想著讓漢人們一直向西,去占領烏拉爾山,把未來的俄羅斯限制在歐洲。但是按照現在的速度,一百年恐怕都達不到朱瞻基的目的。
這些計劃他當然沒有必要跟林三他們說,但是不代表他現在就不能利用林三他們的力量。
他不知道唐賽兒這個時候有沒有得到白蓮教的傳承,這股力量對許多統治者來說,是禍亂根源,但是朱瞻基來說,卻敢放心利用。
因為白蓮教源自於佛教,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又受到儒教和道教的影響,形成了一股特殊的泛信仰群體。
這就好比一個面具,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往自己的臉上戴。
但是,這個教派的核心還是儒釋道的那一套,是維護漢人文化傳統的教派。
所以他們雖然在內陸地區能形成禍亂,但是如果用他們來開疆拓土,他們絕對不會把那裡變成化外之國。
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這一點是誰也改變不了他們的。
現在的白蓮教是太分散,而且濫竽充數的人踏跺了,要不然,朱瞻基還想把白蓮教扶持起來,到全世界去傳教,對抗基督和綠教。
別人他不能確定,但是唐賽兒這個女人還是很有本事的。
她一個女人,能在父母丈夫都死了,還拉攏幾千人跟她一起造反,並且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這種能力,大多數男人都比不上。
所以,朱瞻基就想讓他們一路向北,一路向西去發展。
用他們開疆拓土,只要能在那裡紮下腳跟,他就不怕那裡還會被俄羅斯占領。
朱瞻基跟楊章德說道:「楊章德,你跟他們簡單說一下朝廷的移民政策,李亮,去拿一份北疆的地圖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