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26頁

    第一套大宅是宗人府,名譽上的文官之首,但是如今連宗人令都是蹇義兼任,地位跟吏部不能同日而語。

    而一直關注著皇宮的蹇義,在王彥抵達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消息。他讓人叫了在衙門的侍郎等人,親自迎到了二院門口。

    外間的前院是低級官吏的辦公場所,他們如此大的動作,當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看到是王彥親自捧著七色聖旨駕臨,所有人都知道是什麼事了。

    王彥看到蹇義,輕聲笑道:「有勞議長大人久候,咱家可是過意不去。接旨吧……」

    蹇義帶著幾位屬官跪下,王彥也就有條不紊地念完了這篇格式化的聖旨。

    這一次,蹇義沒有直接拒絕接旨,只是要王彥稍候,因為這件事,需要九卿共同決議。

    他這邊派人去叫人,而其他衙門也早已看到了王彥一行,知道皇上第三次禪位詔書下來了,所有人都很快地匯聚在了吏部二院。

    聖旨就被擺在眾人之間的桌上,六部主官和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九位大臣坐在桌邊,誰也不肯第一個開口說話。

    還是站在一邊的王彥忍不住說道:「諸位大人,陛下這次是誠心去位,這幾日,一直在跟咱家聊著南方的暖冬……你們……還是按照程序走吧!」  

    眾人的目光都盯在蹇義身上,他現在是百官之首,也只有他第一個開口才行。

    蹇義盯著七彩聖旨,眼眶逐漸紅了起來,最後忍不住痛哭流涕。「老臣自永樂元年就一直追隨陛下,蒙陛下厚愛,位居百官之首,這些年來兢兢業業,不敢怠慢。如今,陛下老了,臣也歲過甲子,自該隨陛下而去……」

    他這一哭,眾人裡面除了年輕的顧佐,其餘人等也都哭了起來。

    眾人紛紛起身,面向聖旨而跪,在王彥面前表演了一番君臣和諧難離的一幕。

    雖然知道他們是作戲,王彥也無心譏笑他們。朱棣禪位,影響最大的其實是他啊!

    他們這些大臣,換了誰當皇帝,都不會影響他們的職位。

    可是他這個司禮監太監,在皇上沒有死的時候,自然還是要在跟前伺候的。

    從大權在握的首領大太監,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他才是真正的不甘。

    而且,他年紀也不大,今年不過四十五歲,還不到養老的年紀。

    就是到時候朱棣死了,他回來之後,也不可能再坐上司禮監太監的位置。

    除非朱棣恩許,或者是太孫殿下恩准,跟皇上要了自己,還能在這個位置上過渡幾年。  

    總之,相比他們的職位安穩,自己才是命運莫測的一個。

    想到這裡,他這個曾經在戰場上身中三刀也不曾流一滴淚的閹人,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謹身殿中,朱棣與朱瞻基爺孫相對而坐。朱棣今日不像往常一樣,隨意而坐,蒼老的身體挺的筆直。

    而朱瞻基也沒有吊兒郎當的樣子,正襟危坐,看向自己的爺爺。

    「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朱瞻基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十二年開始,孫兒就在為今日準備。原本以為自己準備好了,但是現在卻覺得,依舊需要皇爺爺的教導。」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朕自登基以來,北平草原,南控交趾,東靖日本。如今大明雖然稱不上四海靖平,卻也不需要大動干戈。你只要休養生息幾年,這大明的百姓日子就會好過起來。」

    「這都是皇爺爺的功勞,史書上也會詳細地記載下來。孫兒一直視皇爺爺為榜樣,也儘量不讓皇爺爺失望。」

    「你沒有讓我失望過,相反做的比我想的要好。你要不是做的太好,怎會有如今的尷尬局面。」

    說到這裡,朱瞻基也有些無語了。他是一個掌控欲非常強的人,所以在朱棣離開的這幾年,一直在控制文官,武將這邊的局勢。  

    現在,不管文官,武將都變成了他的人,朱棣回來後,發現自己已經被架空了。

    以朱棣的能力,想要奪回大權其實並不艱難,他還占據了大義。

    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

    朱瞻基不知道他是早就有心退位,還以為是被自己逼的,所以內心一直愧疚不已。

    面對朱瞻基,朱棣內心縱然有一些失落,更多的卻是欣慰。

    自己挑選的繼承人沒有挑錯,這對一個帝國來說,再重要不過。

    接下來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朝廷裡面的人事關係上,每個重要的位置,每個重要的人,每個重要的家族,朱棣都跟朱瞻基詳細分析了一番。

    朱瞻基的能力不差,經驗也不差,現在缺的就是一些細節之處的了解。

    直到王彥空手回來,一進門就跪倒在地。泣道:「陛下,蹇議長和眾大臣接下聖旨。」

    朱棣笑著揮了一下衣袖,說道:「傳旨欽天監,讓他們挑個好日子!」

    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

    七月初一之後,不論是朱棣,還是朱瞻基都不肯上朝,也都不肯出來主事。  

    但是到了七月二十二這一天,爺孫倆卻一起出宮,來到了閱江樓碼頭,迎接返航的東洲艦隊。

    朱瞻基迎接他們,是因為他們是自己派出去的,而且他們在東洲的收穫,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必須要給他們這個榮耀。

    而朱棣前來,純粹就是為了這一百多噸金銀。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2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