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頁
朱高熾卻搖了搖頭說道:「瞻基你不在大明,想必是不清楚的。去年糧價高漲,主要是勞力都在給西北運糧啊!就因為黃淮學士力諫休戰,你皇祖父還將他關了三月。」
朱瞻基笑了笑,回頭看了看楊士奇和楊溥,問道:「二位也是這樣認為?」
楊溥的才華是文才,能力上比楊士奇差了許多,更別說跟楊榮相比了。
他知道朱瞻基不像朱高熾一樣容易糊弄,也不能昧著良心說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低下頭去。
而楊士奇老謀深算,當然不會因為朱瞻基的一句話就被問住。他捋了捋長須說道:「殿下,大量南洋稻米入境,百姓種地無利可圖,穀賤傷農啊!」
朱瞻基笑了笑說道:「朝廷如今實行了新的議事法則,因為什麼?就是因為你們這些人總喜歡顧左右而言他,從來不會就事論事。我問你的是去年山東糧價高漲,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你卻又給我扯到穀賤傷農上面了。為何就不能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呢?為什麼就不能把一件事捋清楚說呢?」
看到楊士奇又想開口,朱瞻基問道:「你是不是還想說,所有的事情都是錯綜複雜,天下一盤棋,牽一髮而動全身呢?」
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
雖然朱瞻基的臉上露著笑,但是楊士奇從他冰冷的眼神感受到了讓他恐懼的殺氣。
能夠沒有經過科考,就成為大明文壇最頂尖的一撥人,楊士奇除了豐富的學識,還有著旁人難及的察言觀色技巧。
感受到朱瞻基施加的壓力,他不敢再顧左右而言他,連忙低頭長揖道:「殿下英明,這去年山東糧價高漲,主要是因為缺少南洋救濟糧。」
朱瞻基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跟朱高熾說道:「因為一己之利,置數十萬,上百萬百姓而不顧,這樣的貪官,千刀萬剮也嫌不夠。至於那些為虎作倀的商販,明知這些糧食是贓物也敢收。敢賺這樣的錢,那就要有償命的代價。」
朱高熾也不知山東災情的詳情,當山東官場形成默契,為了提升糧價,不將受災情況告訴朱高熾,他就只是一個聾子。
但是,整個計劃是他從一開始就策劃的,提高大明的糧食價格,也是他承諾了的。
雖然他沒有讓那些商人去買救命糧,雖然他也生氣下面的人不把全部情況告訴他,但是他也不能看著這些人被抓。
何況,這裡面還有孔家的人,孔家是儒家的代表,他們也是自己最堅定的支持者,自己怎能置之不理?
他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既然山東那邊並沒有大事,馬琪也已經伏法,這件事不如就從寬處理。」
朱瞻基笑道:「這件事孫兒只是替皇祖父辦案,最後還是要等三司會審,皇祖父裁決。」
朱高熾一想,自己真是昏了頭了。這件案子只要讓三司拖延一番,那個時候父皇就已經出征了,這件事最後不是由自己來決定嘛!
何必為了這件事苦惱,還來給自己的兒子施加壓力……
他的心情立即好了起來,笑著說道:「這件事我會好好調查一番,若那些商戶真的為非作歹,我也定當不會輕饒了他們。」
看著他的笑臉,朱瞻基的心裡只有淡淡的憐憫。
還有三天就是二月初一了,到時候,他恐怕會面臨人生最大的打擊。
他終究是自己這個身體的父親,這些年對自己也一直很不錯,所以朱瞻基的心裡會有愧疚和憐憫。
但是,在權力面前,朱瞻基絕對不會退讓,更別說,這不是一家之事,而是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未來路線的執政路線。
以他完全倒向儒家的搞法,只會把大明拖入深淵,而朱瞻基相信自己絕對不會。
哪怕現在他受到了朱瞻基的影響,對儒家的治國不再那麼迷信。
但是他現在利用儒家來為自己爭奪權力,鞏固權力,他這樣與儒家的合作,讓他又走上了歷史的老路。
一場風波還沒有形成就風平浪靜,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兩人滿意。
但是對楊士奇和楊溥來說,卻對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滿意,因為這件事本來是他們占據了主動優勢。
想要利用父子人倫來壓制太孫,為太子監國造勢,讓太孫看清自己的位置。
但是太孫一到,只是三言兩語,連打帶消,就化被動為主動,變成了牽著他們的鼻子走。
太子遠不如太孫精明,根本不是太孫的對手。而他們身份所限,能對其他人用的對策,在太孫面前都不頂用。
從皇宮離開的時候,楊士奇和楊溥的情緒都有些低落,太孫的強勢讓他們對皇上出征以後,太子的權柄控制有些擔心。
但是太子,太孫本是父子,在太子並沒有對太孫不滿的時候,他們連小動作都不敢做。
何況太孫此人雖然不夠德雅,卻是個厲害人物。如果自己這些人敢弄出一些是非,太孫一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
有這樣一個太孫在旁邊,太子真的能控制局勢嗎?太子不能控制局勢,他們這些人的政治抱負想要實現,也沒有機會。
他們與太子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他們不僅為太子感到擔心,更為自己感到擔心。
這些年,他們這些東宮屬臣可是被朱棣壓制的太狠了。
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已經是改變的歷史了。在原本的歷史中,因為漢王朱高煦的陷害,東宮屬臣除了楊士奇之外,全部被關進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