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頁
朱瞻基問道:「據聞你早些年一直在移植茶葉到呂宋,如今可有收穫?」
許柴佬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呂宋多風,多雨,一年只有兩季,茶葉遠遠比不上本土。」
在朱瞻基出海之時,南洲被發現,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讓大臣們為各地重新命名。
南洲(澳洲),南洋(東南亞),西洋(南亞),西洲(非洲),歐羅巴,這都是被大明官方確定下來的名稱。
而這些地方的大明人稱大明,則必須稱本土。
這個本土的面積有點大,北到北冰洋,西北到烏拉爾山脈,正西以大清湖(巴爾喀什湖)為界,西南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
雖然目前是以大清湖為界,那裡暫時還是奕力把里和帖木兒國的地界,但是從朱棣將烏拉爾山脈都劃入大明,也能知道大明的野心遠不止此。
要不是歐洲實在太遠,人又太混雜,朱棣恨不得把整個地球都包圓了。
他執意要打帖木兒國,目的也是想把大明的西邊地界一直打到裏海去。他可是一直想要重現大唐榮光。
至於打下來之後如何管理,他才不會管。
與許柴佬閒聊了幾句,讓他顯得不那麼緊張後,朱瞻基詢問起了呂宋如今的情況。
呂宋的發展,實際上是出乎朱瞻基的預料的,在他想來,納吉即使以後成為大明的糧倉,也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但是許柴佬從永樂三年,被鄭和兒戲般地封為呂宋總督之後,那裡其實就也已經進入了良性的發展。
以前的時候,許柴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對當地進行開發。雖然他教會了當地的土人開墾荒地,種糧種茶,造船制陶。
但是他個人的力量太弱了,根本滿足不了整個呂宋的需要。
而且,呂宋的土人也太懶了,樹上的水果摘下來就能填飽肚子,為什麼要去辛辛苦苦幹活?
好看的衣服那麼貴,穿一段時間就壞了,我何苦要穿衣服?何況,呂宋根本不需要穿衣服!
所以,許柴佬雖然在當地發展了十幾年,卻一直沒有帶動整個呂宋的發展。
但是從朱瞻基發現南洲,在上面發現了大片金礦,消息傳回了大明,一切就不一樣了。
何況,在呂宋島上也有大片的金礦。
呂宋距離應天府的距離,實際上比到交趾還要近,只是沒有大陸相連而已。
現在,呂宋已經成了大明開發南洲的橋頭堡,受到的重視自然不一樣了。
原本福建的海禁,在東番島重新設立水寨的時候,就已經名存實亡。
如今,在官府的宣傳下,大批沒有土地的農民,在海軍和內監船隊的運載下,一批批地送到呂宋。
他們從南洋拉回糧食,從福建,江浙一帶人多地少的地方拉人過去,這樣船就來回都不放空。
官府的動員跟私人偷偷摸摸地開發是完全不同的,大批的百姓被運到了呂宋,那裡的土地就能隨便開發。
官府不僅可以借貸種子,工具,還能五年免稅。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糧食還能賣給官府。
雖然生活略有不便,但是內監的貿易船隊每隔一段時間,都能送來食鹽,布料,工具,甚至還有從西洋(印度)拉回來的牛。
從古至今,印度都是世界最大的養牛場,在後世,他們有三億頭牛,在現在雖然沒有統計,但是數量也不會低於一億。
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關鍵的原因就是在印度牛是神物,不能被殺。
印度教的歷史有兩千年,兩千年來,印度的牛除了自然老死,被殺的寥寥無幾。
這樣繁殖下來,才造成了印度牛的泛濫。
內監跟印度人做生意,眼過去布料,瓷器,茶葉,運回來的除了金銀,就是牛的數量最多。
這些牛被平價賣給農戶,只要哪能活過三年,還官府一頭小牛,就能少出一半的錢。
這也讓民間老百姓們的養牛激情都被調動了起來,如今大明不僅馬匹眾多,牛的數量也增加的很快。
呂宋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入了迅猛的發展期。三年多時間,呂宋就增加了三十萬漢人,開發的土地超過兩百萬畝,再加上原有的三百多萬畝土地,如今的糧食產量能達到兩千萬石以上。
一畝地能出四石糧食,不是因為土地肥沃,完全是因為那裡一年三熟。
實際上,那裡的老百姓比大明的老百姓輕鬆多了,他們完全不需要精耕細作,除了除草,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當呂宋那裡的消息逐漸傳回了大明,引得大明的老百姓移民的心思更強了。
也因為呂宋增加了那麼多人,所以在朱棣抵達呂宋的時候,許柴佬就提出了在呂宋設置布政司,因為一個知府管不了這麼多的一塊地盤,這麼多人。
但是朱棣卻把責任推給了朱瞻基,他現在一門心思跟帖木兒國打仗,哪裡有心思管呂宋的事情。
許柴佬本就有心來京城向朱瞻基效忠,自然是開心無比。伺候走了朱棣,他就將一切準備妥當,來到了應天府。
朱瞻基對呂宋的情況比較了解,也知道光靠一個知府,很難管理好一個十一萬平方公里的海島。
在呂宋設立布政司是勢在必行的,不過布政使的安排,就是一件麻煩事了。
按照道理,應該是讓許柴佬繼續擔任布政使的,畢竟呂宋就是在他的帶領下發展起來,而且誰也沒有他在那裡的威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