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45頁

    他也忘了人家就生活在一個島上,相互之間也是有所聯繫的,加上日本人從中穿針引線,就促成了這次軍事合作。

    幾支義軍聯合干翻荷蘭人過後,馬上又殺回了馬來西亞,還沒有反應過來的英隊,直接被打蒙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最高指揮官邱吉爾先生太忙了,他要處理荷蘭人丟掉婆羅洲印尼部分帶來的政治後果,所以不小心就忽略了婆羅洲另一邊的馬來西亞地區。

    沒有他的命令,下面的人是無法調動軍隊的,所以婆羅洲馬來西亞部分的兵力,依然是一個澳大利亞師、一個紐西蘭師和四個印度師。

    當叛軍打過來的時候,他們才發現也就晚了,這裡是南洋地區,不是英國本土,在短時間之內邱吉爾先生想要增兵也不容易。

    如果是幾個團,他一兩天都可以送上去,可惜現在需要的援軍是數以萬計的,人員物資都需要時間調配。

    不過邱吉爾先生還是把援軍派了出去,大概在他的印象中以叛軍的火力,要固守待援是非常輕鬆的問題。

    可惜已經擊敗了荷蘭人的叛軍,現在已經是脫胎換骨了,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士兵的戰鬥力,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加上日本教官們的身先士卒激勵士氣,邱吉爾先生還沒有反應過來,幾個印度師就先後被擊潰了,就剩下紐西蘭師和澳大利亞師在抵抗。  

    也就是邱吉爾先生能夠接受的了這個結果,換了任何一個正常的軍隊指揮官,都知道這是非常低級的軍事錯誤。

    就算固守待援,也要集中兵力固守啊,你丫的下令原地固守待援,知不知道前線的兵力分布情況?

    所以作為炮灰中的炮灰,印度師一貫充分在前、享樂在後,自然成為了最早的犧牲品了。

    而後方的紐西蘭師和澳大利亞師,利用他們的爭取的那丁點兒時間,修築了簡單的防禦攻勢,抵抗住了叛軍的進攻。

    這也就罷了,神經大條的邱吉爾先生居然沒有更改之前的增援計劃,在他看來叛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要不深入叢林,在野戰中英國士兵可以以一敵三。

    島上的叛軍,似乎也在配合他的行動,直接把援軍放了上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在第一輪沒有攻破英軍防線後,就撤了回去,等著英國人反擊。

    毫無疑問,這些看起來毫無章法的部署,都是符合起義軍實際情況的。

    沿海地區,都是英艦活動的範圍,起義軍即沒有空軍,又沒有岸炮,跑過去除了挨炸之外,還能幹什麼?

    等著敵人上門不好麼?為什麼要去送死?  

    打不贏也沒有關係,可以鑽山溝啊,只要英國人敢追進來,就不用考慮出去的問題了。

    婆羅洲一役,打出了起義軍的威風,鼓舞了各地被英國人壓制的起義軍,用事實證明了白人軍隊也是可以被他們擊敗的。

    同時,也激發了日本人的野心,他們猛然間發現原來歐洲國家居然如此虛弱,荷蘭軍隊居然打不贏一群烏合之眾的土著軍隊,英隊的戰鬥力也是如此的垃圾!

    既然如此,他們無力守護這廣袤的殖民地,就應該由強大的大日本帝國來繼承。

    這些軍官們的報告,傳遞到了東京,原本已經按耐不住的野心家們,現在就更加控制不住了。

    這裡有黃金、有銅礦、有橡膠、有石油……大日本帝國所需要的資源,在這裡幾乎都可以找到,而這裡的主人,確實已經沒落到,連土著都打不贏的歐洲人!

    為日本帝國奪取南洋,已經成為了日本中二青年們新的夢想!

    在這種背景下,東南亞地區各式各樣的小規模起義,不斷的爆發,正準備發動大反攻的英隊,不得不先鞏固後方,免得讓叛軍有機可乘。

    這場東南亞殖民起義,已經從單純的民族獨立運動,逐漸轉變為英日兩國的政治博弈。  

    斐迪南的目的達到了,短期內大英帝國是不可能從東南亞抽身了,除非皇家海軍直接行動擊敗日本海軍,打掉日本軍方對南洋地區的野望。

    英國人或許可以容忍東南亞地區獨立建國,這些小國是無法威脅大英帝國世界霸權的;但是他們絕對不能夠容忍日本人搶奪他們的殖民地,這是大英帝國的底線!

    ……

    [530.九十三章、倒霉的荷蘭人]

    棉蘭

    是蘇門答臘的首府,也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人口約有60餘萬。瀕臨馬六甲海峽,是印尼對外貿易的西大門,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

    現在這座繁華的港口城市,已經沒有往日的富麗堂皇,只剩下了一片斷壁殘痕,大火還在繼續燃燒,隱約還可以聽見哭泣聲。

    1926年6月6日,因為不滿荷蘭人的剝削,棉蘭工人舉行了總罷工,遭到了荷蘭殖民政府的殘酷鎮壓。

    憤怒的棉蘭工人在革命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沒想到荷蘭人比他們想像中的還要虛弱,他們居然成功了奪取了這座城市,無產階級革命的火種在東南亞點燃!

    「陛下,這次是城門失火殃及了池魚,三天前棉蘭爆發了工人起義,現在起義軍已經擴散到了整個蘇門答臘島!」契科夫苦笑著說

    沒錯,這把火的火源是從保加利亞傳遞出去的,本來是為了坑英國人的,結果荷蘭人先中招了。

    來自荷蘭殖民地的留學生,在保加利亞接觸到了新思想後,也帶回了殖民地,進而傳播了開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4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