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頁
美國(不要指望那僅有的幾萬陸軍有多強的戰鬥力)
相比之下,海軍排名就要靠譜的多,直接按著軍艦噸位來的,以弱勝強這種情況是建立在對手不在狀態的情況下,或者是實力接近、運氣逆天的前提下,否則海軍這個技術軍種之間決定戰鬥勝負的主要因素還是船!
畢竟用驅逐艦和無畏艦對決,不用考慮都知道結果!
總軍艦噸位如下:
1、英國271萬噸
2、德國130萬噸
3、美國98萬噸
4、法國90萬噸
5、俄國71萬噸
6、日本67萬噸
7、義大利49萬噸
8、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各自26萬噸
當然了,實際上這個排名還有很大的誤差,就是忽略了軍艦的性能,比如俄國海軍現在的噸位就很大,但是他們沒有無畏艦,實際戰鬥力就應該在日本之後,甚至可能連義大利人都比不上。
按照總保密部的計劃,戰爭一爆發保加利亞陸軍要在一周之內擴充到一百五十萬,半個月內擴充到二百萬,才能夠打奧匈帝國的一個措手不及,在戰爭初起拿下貝爾格勒。
到時候就可以將組建炮灰部隊派上去,和奧匈軍隊慢慢打消耗戰;完成這一戰略後,在向羅馬尼亞發起進攻,奪下瓦拉幾亞平原一勞永逸的解決戰爭持續下去,可能出現糧食問題。
完成這兩項戰略之後,才是進攻小亞細亞半島,為保加利亞奪取足夠的生存空間。
當然了,實際操作中這三項戰略肯定是同時實施的,畢竟敵人又不是傻子,憑什麼等著你去進攻?
只是一個側重點的問題,相比貝爾格勒其他兩項戰略目標的緊迫性肯定沒有這麼嚴重,畢竟時間拖長了奧匈帝國反應了過來,就成兩國的大決戰了!
而羅馬尼亞和奧斯曼帝國既便是他們反應了過來,也要有實力啊?只要將戰場放到了他們的要害上,兩國就不得不和保加利亞決戰!
斐迪南不希望過早和奧匈帝國決戰,主要是怕提前讓奧匈帝國完蛋了引起連鎖反應,萬一德國人來個臨死反撲拖著保加利亞一起完蛋那就慘了。
相比之下鎖住巴爾幹門戶按兵不動,只是去欺負一下黑山王國、羅馬尼亞、奧斯曼帝國就要安全的多,同時也可以向盟友有個交代。
很明顯,這份戰略計劃不是按軍方的意圖制定的,在軍事上不是最優的選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最符合保加利亞利益的!
這自然是斐迪南親自干預的結果,如果從協約國的大局來考慮,保加利亞的第一選擇就是直接擊敗奧匈帝國,和俄國聯手先幹掉他。
理論上面對俄、保兩國的全力打擊下,奧匈帝國是支撐不了多久的,就算是同盟國除了德國之外其他國家全力來援,也改變不了這個結果!
一旦德國抽調主力增援奧匈帝國,同時三線作戰,就算德國陸軍再強也是做不到的,至少他們軍隊數量就不夠!
毫無疑問,光防守西線沒有兩三百萬軍隊在,威廉二世都要睡不著覺,英法手中別的不多,就是炮灰多!一旦防線出現了漏洞,英法是不介意犧牲幾百萬炮灰來贏得這場戰爭的!
這種情況下,德國人能夠用在東線的軍隊就不多了,最多也就兩三百萬,如果只是一個方向對上保加利亞或者是俄國人還行;但是兵分兩路,那就不一樣了,即便是有同盟國軍隊配合也不行!
至於以一敵二,或者是以一敵三的事情,那是雙方軍隊戰鬥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的,顯然這種情況並不存在。
軍事上穩贏的戰略,但是在政治上卻是敗筆,斐迪南可沒有國際主義精神,協約國太過輕鬆的贏得這場戰爭,對保加利亞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331.六十三章、導火索]
在斐迪南的蝴蝶效應下,1914年就這麼有驚無險的過去了,歷史在這裡發生了拐點,原本在1914年爆發的世界大戰延期了!
由於保加利亞的崛起,和奧匈瓜分了塞爾維亞,巴爾幹這個火藥桶就像被水打濕了,就此啞火了!
塞爾維亞被奧匈吞併了十幾年了,內部的反抗分子、民族主義都被鎮壓的差不多了,民眾的抵抗意志在屠刀下總是脆弱的!
當然就算現在爆發「塞拉耶佛事件」也沒什麼卵用,那都是奧匈帝國的內部問題,協約國最多看看熱鬧,是不可能替塞爾維亞人出頭的。
各國都在做戰爭前最後的準備,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戰列艦像下餃子般急劇增加,1914年歐洲各大列強均有戰列艦服役,令斐迪南沒有想到的是,就連一直打醬油的毛熊居然也服役了四艘無畏艦。
在英法的幫助下,1914年底俄國先後完工了甘古特號、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號、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四艘無畏艦,然後被編入波羅地海艦隊服役。
好吧,俄國人的無畏艦計劃從1908年就開始設計施工,到了1914年底才完工,1915年初才開始服役,這個造艦速度大概也只有義大利人之前創下的八年造艦記錄可以相媲美了!
當然拖久了後遺症也是非常嚴重的,時間越長受外界的影響就越大,據斐迪南所知俄國人這批戰列艦先後已經改版七八次了,最後還是學習了義大利人。
真不知道俄國人是怎麼想的,與戰列艦相比他們更像戰列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相比他們更像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