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殊不知,他們普通人與倖存者,現在已經完全屬於兩個人種了。
更何況方舟對於倖存者一直都是囚禁在方舟的地下11區,根本沒有機會讓倖存者見到陽光。而有幸外出的倖存者,除了四神小組之外,也就是於雷他們一些編外的倖存者。於雷自是不會說,而出於私心,四神小組也不會向方舟報告這種事情,就連頸後被植入晶片的44號也沒有提起過。
所以中國古人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很有道理的。
於默本身就沉默寡言,只是旁人問道他才會回答而已。在一旁的胡賜琛以為他只是被陽光照得舒服,畢竟連他這樣在地下關了許久的人看到陽光都會覺得心曠神怡,更別說於默這種從未見到陽光的了。因為仿造陽光組成的類陽光燈造價非常昂貴,也只有擁有綠色植物的幾個廣場和方舟農場那裡擁有,其他地方都是使用節能的冷光燈。
於默腦中積累的資料要比普通人多上好幾倍,所以很自然地便開始了運轉,尋找著太陽光對倖存者影響的答案。
陽光對生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細胞生物組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便是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分為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物質代謝便是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並轉變為自身物質的同化作用,和把自身的部分物質被氧化分解並排出代謝廢物的異化作用。能量代謝也是一樣,簡單說來便是儲存能量和釋放能量。
而除去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外,大部分的動物和植物新陳代謝都離不開太陽光。
尤其是植物。
經過研究發現,植物體內的葉綠素,和動物體內的血紅素非常的相似。葉綠素從光中吸收能量,然後能量被用來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碳水化合物。而血紅素是動物紅血球內的色素,用以攜帶氧氣。而且葉綠素的分子與紅血球分子在結構上非常相似,唯一的分別就是各自的核心為鎂原子與鐵原子。
為什麼植物和動物這兩種看起來根本就沒有任何關聯的物種體內,會有著如此相似的有機化合物。
假設,葉綠素和血紅素只是地球生物進化的奇妙分支,然後在遠古時代的某次太陽異變中,產生了植物和動物兩種大的類別。
推論,這次的太陽輻she引起了這兩者的改變。讓血紅素可以直接吸收陽光,或者葉綠素可以攜帶氧氣……
那麼,如果有太陽異變時種植的植物,也許也會擁有動物的特徵……
於默的腦袋在瘋狂的運轉中,他並不知道他的父親於雷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而且兩人的思考也驚人的相似。
在胡賜琛看起來,於默只不過是閉了一下眼睛的時間,沒想到他會思考這麼複雜的問題。他走到於默身旁,沒去打擾他享受陽光的感覺,卻正巧看到他收起了唇邊曇花一現的笑容,重新睜開了雙目。
真是可惜了,這個少年若是能經常笑笑,肯定會更可愛。
不過胡賜琛也只是在心裡想想,他雖然已經視於默為親近的後輩,但他也不願去像管家婆一樣管著他。就像剛上方舟的時候,他的愛徒林忍冬也頹廢荒唐了很久,他也並未多加干涉,只是在他想通了之後才警醒幾句而已。
於默跟隨著胡賜琛穿過方舟這處出口的大廳,向外走去。因為現在大環境的重點都轉移到方舟之外的家園建設,所以在工作時間裡,方舟內很少能看到人。兩人毫無阻攔地走出了方舟,於默緩慢地眨了一下眼睛,對面前震撼的情景表示了一下小小地震驚。
胡賜琛卻已經完全瞪大了雙眼,他已經有四個月沒有出過方舟了,也沒有功夫去關注外面的建設情況,自然對面前的景象大為震撼。在末日之後首次開啟方舟時,胡賜琛雖然沒有親自出來過,但自然是看過那樣的轉播,末日之後一片荒蕪廢墟的情況,確實讓人無比唏噓。
但現在已經完全變了個樣!
在視線的盡頭,已經圍繞著方舟停靠的這一片海洋區域,拉起了一道防護線屏障,防止洋流帶來的各種垃圾殘骸進入這片區域。而在防護線外,有著數條船舶,正在清理著這些來自於世界各地的末日殘骸,人類或者動物的屍體會覓地焚燒掩埋,其他物品則分門別類地收集起來,有些可以修一修繼續使用,徹底報廢的便也從海水中打撈出來,運送進規劃的垃圾場內。
在離方舟比較進的一片海域裡,已經建起了一片片的簡易住房,全部都漂浮在海面之上。
並不是因為陸地不能建房屋,而是因為此時末日過去才半年的時間,地球還不是穩定期,時常會有大大小小的地震發生。若是辛辛苦苦地在陸地建好房屋,那麼很容易就會毀於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
這種簡易的漂浮屋最初是始於荷蘭,那個身處在海平面下的國家,擁有著很強的對抗洪水與海洋災害的經驗和創意。這種漂浮屋實際上可以稱為兩棲屋,是由荷蘭建築師Koen Olthuis推出的。這種兩棲屋是沒有地基的,而是採用了中空的混凝土基座,並填放泡沫材料,令兩棲屋遇水有漂浮功能。防水基座的底部由鋼柱支撐,一旦cháo水淹到基座就水漲屋高,房屋將會漂離鋼柱,最多可升高約5米。房屋用滑鏈拴住兩根5米高的停泊杆,在海上漲cháo落cháo時,住宅會沿著停泊杆升降,而不會隨波逐流,屋內的各種電線、燃氣管道也都隨著cháo水伸縮。
這些兩棲屋不只是單棟的建築物,建築師採用樂高積木的方式,每一棟兩棲屋都設計成可以跟任何其他的兩棲屋相互連結扣合,單棟的兩棲屋組合在一起就會組成一片小區甚至城鎮,可以直接固定在陸地之上,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更加增強了安全性,所以現在從方舟上看過去,簡直是在海洋上生成了一個個小型城鎮。
而當洪水來臨時,相互連結的兩棲屋就會一起安全地漂浮在水面上,水漲得再高也不怕。而海嘯就沒辦法了,但至少海嘯應該會有預警,在兩棲屋內的人還有時間逃回方舟。
在末日之前,荷蘭就已蓋了幾十棟這樣的兩棲屋,但因為造價相當昂貴,每120平方米的造價約三十萬歐元,又沒有末日的威脅,所以在荷蘭推廣得並不順利。但在末日之後,卻成了第一選擇的人類住宅。在這些成片成片的兩棲屋周圍,都是覆蓋了海平面的海洋農場。同樣漂浮在海面上的兩棲屋底座,然後上面種植了各種蔬菜農作物和水果。海洋農場上辛勤勞作的人並不多,因為海洋農場的底座採用的都是自動轉化海水為淡水的裝置,底座之下還都用網圈養著海水魚類,一切都交由電腦控制,非常的方便。
只是,更令人震撼的,卻是兩棵矗立在海洋之上的“海樹”。
這兩幢建築物被稱為“海樹”,是因為它們就像是在海面上生長出來的參天大樹一樣。
每棵海樹都足有三十層樓那麼高,上寬下窄,而且這還是在海面上的高度,海面下一定也有相應的建築深度,在水上和水下都留出空間,是為了保持海樹的整體平衡。這兩棵海樹都像是植物的樹幹一般,由三十個同心橢圓組成,實際上是一座開放式的錐形建築物,上寬下窄,但因為每一層都種植著綠油油的植物,遠遠看上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