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頁
類似他這樣的官員不在少數,文武大臣是最瞧不起內宦的,可是劉瑾之勢大到什麼地步?以昔日王振、汪直之氣焰,朝中文武大臣,見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見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見劉瑾而跪者十之七八。
舞文弄墨,頌揚讚美的更不在少數。劉瑾耗費了大量民脂民膏正在修建的玄明宮,明明是禍國殃民之舉,但是以李東陽身份之尊,為了劉瑾在朝政上少給自己找麻煩,都不得不虛與委蛇,替他作了「碑記」,歌頌他的功勳,其他人可想而知。
楊凌道:「皇上,臣查考科道,發現被扣下的地方官員檢舉帖子,劉瑾要天下軍民府庫,將庫存解送京師,使郡縣積儲為之一空。一旦發生旱澇災害,不能及時賑災救濟,後果堪憂。更甚者,錢糧解送至京,竟然耗損過半,實則是落到劉瑾個人囊中。各府道押解糧銀,非是一人可為,知情者甚眾,此事只須追查下去,必可真相大白。
劉瑾收受賄賂,將京師百餘名地痞無賴,授予錦衣衛的官職,強行安插於北鎮撫司,意欲何為?另有翰林張駿等人,給劉瑾送去賄金,劉瑾誣指原來的翰林纂修官抄寫不恭謹,令這些人重新抄寫,然後越級提升。就連裝潢這本書的工匠竇瑁等人,也都升了文思院副使。
朝廷官職,成了劉瑾待價而沽的一件貨物,豈不令人髮指?還有……」
他看了眼臉色有些蒼白的劉瑾,說道:「劉瑾貪污受賄、任用私人,枉法亂紀之舉不勝枚舉,臣手中有確鑿證據,且向皇上試舉一二。有一個罪人溺水而死,他便硬指是御史匡翼之的過失,趁機罷黜,換上了自己的親信。
翰林學士吳儼剛正不職,不肯行賄,他便找個機會罷了他的官,還把自己家奴的女婿委派為山東學政,與當時的山東鎮守畢真狼狽為奸,敗壞地方,幾乎弄的山東河決魚爛。
已退侍的御史錢鉞等幾名官員,當初曾彈劾劉瑾,也被他尋釁抄家,而且一家犯法,竟連鄰里均受牽連。錢御史居於河左,就連河右的人家也被搜颳了一遍……」
楊凌歷數劉瑾秉政後的種種劣跡,從貪污、賣官、鹽政、稅賦各個方面一一談起,包括錦衣衛楊玉、石文義助紂為虐,安插罪名,抓人索賄的事:平江伯陳雄不送賄賂,被劉瑾誣為貪污,指使楊玉等人抓捕,奪了先朝賜給的免死誥券,最後削爵抄家,全家被發配充軍。
至於張彩、劉宇等人,楊凌思及現在把他們暴露出來,遠不如控告劉瑾結黨亂政、蓄謀造反時更有震撼力,所以故意漏了過去。反正他剛剛已經先申明了今日稟報的是已經查清、查明的罪過,那麼來日再有新的罪名也不稀奇了。
眾官員見楊凌所述始終不離劉瑾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的罪名,暗暗定下心來。劉瑾和張彩等人卻有些奇怪甚至失望,劉瑾故作慌張,甚至涕淚橫流,就是希望楊凌一鼓作氣,拍馬衝殺過來,給他安排個天大的罪名,趁機把他打壓下去,怎麼楊凌……
難道自己高看了他?政壇對手,猶如生死之敵,此人循規蹈矩,不能心狠手辣,縱然得民心、有威望,又受皇上寵信,又有什麼成就?張彩曹元等人失望之餘,不免鄙夷萬分。
正德皇帝聽得臉色難看,卻又有些難堪。劉瑾所為,許多是打著他的幌子,也通過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稟奏過他的,比如押解天下府庫錢糧積於京師,說是為了方便集中調動、統一管理,還有犯官罰米,抄索錢財以彌補財政緊缺,確實是他點過頭的,也確實解決了朝中無銀的大問題。
另外一些事,他倒是沒聽說過,劉瑾從這些事情里到底撈了多少,又有多少是用來為他辦事,正德實在心中無數,要他當眾質問劉瑾,他是萬萬不肯的,一個不妥,可能就把自己堂堂天子也陷進去了。
可是楊凌所言有憑有據,時間地點、指名道姓,自己豈能不聞不問?正德皇帝局促不安,坐在龍椅上如坐針氈,他正不知該如何含糊過去,曹元出班啟奏,開始指斥楊凌喜行冤獄酷刑,迫供株連。
然後分析霸州貪官決不致如此之多,科道中庸吏決不致人數過半,這全是楊凌屈打成招,並舉出楊凌訊案之法,所用的那些王孫公子不循律法,侮辱斯文,令士子失心,動搖國本。
他這邊剛說完,焦芳又應聲出班,只是主帥還未觸及要害,沒有發出總攻命令,他們也不能貿然出招亂了陣腳,不過只是見招拆招,舌辯指責,就已激烈萬分,中和殿內頓時硝煙瀰漫。
中間是一個深坑,一個足以埋人的大坑,雙方或有意地或無意的,都在圍著它走。一個攻訐對方貪污受賄以權謀私,一個攻訐對方破壞科道酷法株連,個個妙語如珠,慷慨激昂。
這種戰況看似激烈,卻像兩隊人馬隔著一條大河,箭下如雨地互射不休,戰鼓擂的震天響,卻沒有一兵一卒的實質性接觸。
論戰變成了群戰,主角反而成了配角。劉瑾和楊凌站在御案兩邊沉默不語,下邊群臣爭的是面紅耳赤。楊凌的心已經飛出了大殿:「萬萬不可提起亂政謀逆等必殺之罪,到底出了什麼事?這個問題不弄明白,怎麼可能傾力一擊?」
劉瑾也在揣度楊凌的用心:「這些罪名扳得倒我?許多事我都是打著皇上的旗號做的,其中有多少用在了皇差上,有多少揣進了我自己的腰包,這筆糊塗帳除非我倒了,你才查的清。可你不查清,又如何扳得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