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頁
楊總制甫到邊陲,重挫伯顏,且分兵奇襲敵後,為皇上分化韃靼,立下不世之功,實是難得的將才。伯顏入關,非戰之罪,若予嚴責,難免傷了邊將之心,再者朝中百官也難免生疑,而且他們本來就反對皇上親巡,這一來不是更授予其口實了麼?」
文治武功?永樂大帝北伐以來之最大戰績?只聽了這兩句話,正德這頭順毛驢兒眉毛眼睛就一齊飛了起來,他忙道:「愛卿說的是,朕差點兒自毀戰功……呃……自毀長城,楊一清守邊還是難得的將才的,只是此事雖不可大肆張揚,但是對於邊軍仍要秘密徹底清查,凡有可疑的一律撤換,此事朕就交給你了。邊關守將混進這麼多奸細,天知道什麼時候釀成大禍?」
楊凌連忙點頭應是,王守仁感激地看了他一眼,然後才向皇帝請辭下山,指揮士卒清點死傷、打掃戰場、看押戰俘,並派人往大同探察戰局情況,已便決定皇帝行止。
……
烽火起時,太原中衛指揮使鄧學英便匆匆跑進張寅的大帳稟報,隨後太原左衛指揮使、以及軍中高級將領紛紛披掛整齊來到帥帳。
張寅心中暗暗高興,伯顏已經數日沒有大規模攻關作戰了,此時烽火燃起,十有八九是奇襲入關了,苦心經營多年,如今終於有了結果,叫他如何不欣喜若狂?
依張寅本意,是原地駐紮,靜候戰果。楊一清調他的大軍來,本來是防備伯顏在皇帝會盟時攻打關隘,以便就近命令他支援遇襲的城堡,可是他並未想到伯顏大軍早有內應,竟然輕易入關直趨白登山。
關上鏖戰的話雙方爭執不下,還來得及派人通知他,伯顏直撲白登山後,楊一清得了稟報驚得魂飛魄散,立即自關隘調集大軍,同時派軍驛飛調張寅來援,至於他的大軍是否來得及救駕也顧不得了。
楊總制的驛馬令箭未到,太原援軍內部卻已爭得不可開交,張寅認為應按照楊一清的命令原地待命再決定行止,中衛指揮使鄧學英卻認為應按照慣例,烽火燃起時附近駐軍立即就近馳援關隘,太原左衛指揮使關勇一力堅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燃烽火應立即奔赴大同,以防不測。
張寅有意拖延時間,故意縱容二將爭執,自己卻不堅執己見,只是派出快馬探馬往大同探察軍情。直拖了近一個時辰,估計現在拔營,已來不及赴援白登山,他才「斷然」決定按關勇之見起兵赴大同。
大軍走到一半路程,堪堪迎上楊一清調兵的驛使,眾將聽說伯顏入關已攻向白登山,不禁驚慌失措,加緊指揮大軍赴援。
過了王守仁入關的抗胡堡,他的探馬也送回了大同、白登山雙雙被困,王守仁率精騎馳援白登山、楊一清的大軍也正在回援的路上的消息,張寅原本料到關上守軍皆是步卒,根本來不及回援白登山,如今聽說在關外尋敵作戰的王守仁部居然後發先至,已經奔赴白登山,不由得心中一沉。
王守仁的兵可全都是騎兵啊,一萬六七千人雖遠不敵伯顏兵馬數量,但是用來護山固守綽綽有餘,如果他們及時趕到,這險中求勝的妙計必然功敗垂成。
張寅憂心忡忡,左、中指揮使還道大人忠心耿耿,擔心皇上安危,所以催促兵馬棄了輜重拖滯軍械,輕裝快行疾赴大同。
大軍剛剛來到通往拒虜門的要道上,遠處蹄聲如雷,萬馬奔騰。匆匆逃回大同,匯合攻城無望的火篩部兵馬,全力潰逃的伯顏可汗到了……
第212章 一戰功成
張寅比時的心情只能用啼笑皆非來表示,伯顏的大軍怎麼恰恰在這時逃回關隘?刺殺大明皇帝的計劃成功了麼?
不管怎樣,眾目睽睽之下,要想繼續在軍中隱藏下去,唯有盡力攔截伯顏的大軍,如果皇帝未死,伯顏不過和楊虎一樣,是個失去了利用價值的走狗,他的人馬送上門來正是自己的大功一件,可以更好在朝廷隱藏下去。
如果皇帝已死,趁機削弱伯顏、扶保寧王即位,借軍功和擁立之功掌握兵權,便可以從容取了他的江山,真以為我會割讓甘肅、青海和遼東給你這蠢貨麼?
張寅冷冷一笑,不待左右將領請命,已迅即喝令道:「鄧指揮速布半月圓陣阻敵,關指揮率軍搶占峽谷旁高地,本部將士列方陣!」
韃子這時也已發現關隘口有大隊明軍阻敵,這是他們逃出塞外的唯一通道,衝過去便是生天,留下來就有被全軍盡殲的危險,亡命飛逃的韃子在生死一線重又激發起兇悍本性,騎兵一邊沖一邊開始迅速聚攏起來,形成了決戰衝鋒的「野豬頭」陣形。
這種陣形同中原的錐形攻擊陣形類似,但是隊形更加密集,幾乎隨意丟進去一塊石子,都可以砸中一個士兵或馬匹。同步疾馳的快馬想借著強悍的衝力一舉破關。
眼見這等駭人的威勢,鄧學英也不禁暗暗駭然,但是這時也顧不了那麼多了,長槍兵在他的指揮下立即奔赴谷口,匆匆布下了一個縱深九列的凸半圓形阻擊陣。
步兵對付這樣狂悍的騎兵衝鋒,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戰車應戰,但是這支部隊奔赴大同,原本準備執行的任務是增援遇襲關隘,根本沒有攜帶平地作戰的戰車。
如果單以重裝步兵的長槍阻敵,應該排成縱深十六列、前後相隔五六丈的三個圓陣,才有可能遏制大隊騎兵的衝鋒,但是這時都已顧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