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83頁

    「殿下請看,荷田、桃花沖、婺源、萍鄉……,這些地區,早在我楚國武王殿下稱王之前,熊姓先祖仍為子爵的時候,就有我楚國先民在那裡開荒種田,建立城鎮,距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這些地方,自古就有我楚人生活,居住,是我楚國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楚國對這些區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希望殿下復國以後,能夠把這些現被吳國占有的領土歸還我國,解決了這些紛爭,吳楚兩國方能成為兄弟之邦,千秋萬代,永結友好。」

    別的事都能答應,唯有這劃地裂土,不管理由多麼冠冕堂皇,那絕對是祖宗眼裡的敗家子,時人眼中的窩囊廢,慶忌若剛一復國便把這些沃土盡數劃與楚國,在吳人眼中無異就是個出賣祖宗江山,換取一己榮華的無恥小人,他豈肯答應費無極的要求。

    時勢比人強,慶忌來楚爭取結盟時,倒也不例外是沒有想過做出些犧牲和讓步,因為有些地區,原本確實無法說清本來是誰的疆土,不管考據的多麼充份,頂多在道義上占個好名聲,它的實際擁有權,永遠都是靠軍事實力說話的。

    那些地區隨著這些年來雙方的爭奪,你來我走,我進你退,漸漸形成犬牙交錯的勢力分布,許多地區原本就由楚人掌握著,慶忌如今沒有寸土屬於自己,實力有限,更得考慮實際情況。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就要考慮與對手真正實力的較量,考慮的是彼此長遠的、全面的利益得失,而不會因為民眾的幾句口號或者口碑來決定他政治上的決定。那些小民站在他們的角度,並不了解幕後的真相,只會憑著一腔意氣說些天花亂墜的話來,並不具備實際操作的可能。然而如今楚國郢都已被吳師占領,姬光在郢都的所在所為,已與楚人結下不解之仇,楚人是必須要同姬光一戰的,這種情形下,慶忌自然不會再做出過份的讓步。  

    慶忌立即指著地圖上那些彼此交錯的地帶道:「費少傅此言差矣。早在商朝時候,西岐周太王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歷。季歷之子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是按禮法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來到現今的吳國,自創基業,建立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

    而楚國先君熊繹,卻是周朝天下建立後,武王之子成王繼位後,才以子爵身份受封於荊楚立國,最初所擁有的土地不過百里,及至後來,才漸行壯大,擁有如今廣闊的國土。我吳國比周朝建立時間還早,吳人足跡更是早已涉足費少傅所說的這些地區,若追本溯源,這些地方本應為我吳國所有。」

    費無極不悅道:「殿下此言未免強辭奪理,吳國立國雖早,然當時吳國人煙稀少,便連大城也無一座,所謂國家,其大小在當時不過是聚居平原的幾個大部落罷了。如今這些繁華邊城,萬畝良田,成片的桑林,當時還是一片蛇蟲盤踞的無主荒林,現有證據證明,是我楚國先民先行在那裡生活,開闢,怎能因吳國立國早,便認定它們屬於吳國呢?」

    「費少傅此言大謬,既然時間先後做不得准,那這三苗古地也是一片蠻荒而未經開發的地方,是不是慶忌帶兵在此開幾畝山田,種幾棵桑樹,就可以把它劃歸吳國名下呢?」  

    兩個人唇槍舌劍,爭來爭去,各自抽劍在那副地圖上指指劃劃,等到那地圖被劃得支離破碎再難分辨,二人便換個地方,由費無極再繪出一副圖來,兩人就每一處桑林、每一塊良田、每一座城鎮進行激辯爭奪。

    夕陽西下,火紅的雲彩飄在天邊,淡淡的夕陽照著山坡上的兩人,在地上拖出兩條長長的影子,兩人仍在寸土必爭地激辯著,只是彼此的聲音都有些嘶啞……

    翌日,旭日高升,鳥語欣鳴的時候,楚王再次接見慶忌,與他正式簽訂了結盟書。盟書一式兩位,以素帛寫成,由兩人親筆答名,並加蓋了楚王的印璽。盟書寫得非常詳盡,密密匝匝的小字不但寫明了雙方合兵伐吳時的權利、義務、統屬,最後還詳細寫明了慶忌一旦復國,將要與楚國交割劃分的領土。

    昨日,慶忌和費無極兩人從兩國有爭議地區的發展淵源、地方文化、人口構成、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等諸多方面逐一爭辯反駁,直說到喉嚨冒煙,總算達成了一致意見。對這些地區進行了明確,從兩國對爭議地區的劃分來看,彼此所得的地域面積基本上是對半平分,而實際上楚國所得的桑林和農田區域更多,做為補償,費無極則把西南方向原與越國接壤的一塊條狀領土割讓給了吳國。

    這塊區域未經開發,尚是一片原始森林,而雙方劃分的桑林、良田地段,彼此的分割線也將大量熟田和桑林劃給了楚國。因此儘管雙方所得的地域面積平分秋色,但是慶忌一方所得的不是高山便是平湖,新接手的西南地段更是層巒疊嶂的未經開發的山林,顯然是吃了大虧,所以費無極得意洋洋,已將此事列為驅逐姬光之後向楚王請功的一樁大功勞。

    雙方締結盟約之後,慶忌立即派人飛馬趕回衛國調兵,同時決定與楚王制定詳細的軍事計劃後,就返回楚國邊界接應自己的人馬,楚王也隨即頒下十餘道詔書,派秘使分赴各地調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8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