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4頁
左右僕射兼中書門下,午前決朝政,午後決尚書省事,這就是宰相。
如今皇帝任命豆盧欽望為右僕射,卻沒說讓他兼任中書門下,這就是說他只能午後決尚書省事,至於午前決政政的權力卻沒有了,空有宰相之名,而沒了宰相之實。
這麼大的一件事,可能是皇帝疏忽麼?豆盧欽望心知這是因為相王之故,皇帝對他有了戒備,因此心中凜凜,每日下午只在尚書省里坐班,上朝時便一言不發,不敢過問朝政。
不只如此,他擔心皇帝對他仍舊不能放心,隨後還有後招,是以在尚書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的唯恐有什麼把柄被人抓住。
眼見豆盧欽望如此模樣,即便此前頭腦遲鈍,沒有看出皇帝此前立皇太弟的舉動完全是作秀的人,這回也明白皇帝與相王失和了。
楊帆這些天加強了對萬騎的訓練和控制,每天他都出現在軍中與士兵們一起摸爬滾打,晚上回到家又得忙碌顯宗諸多繁雜的事情。
以前他是極度放權,眼下他卻不能如此慷慨了,他正在利用干涉與過問,溫和地收回權力,加強他的掌控。
聽說豆盧欽望的遭遇後,楊帆就知道此事勢必會讓相王和太平公主引起更大的不安。天子一念之間,絕不僅僅是收回權力那麼簡單,誰知道繼之而來的就是一場腥風血雨?
就連楊帆驟然發現顯宗內部躁動不穩,有可能出現他無法控制的局面後,都馬上開始動用以古氏家族為主的武力,準備在關鍵時刻以鐵血手段行雷霆一擊,皇帝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
相王交出了兵權,但他對南衙的影響力卻不可能隨著兵權的交接立刻消失,如果皇帝想殺人,這就足以成為他殺人的理由。面對隨時可能加諸於頸的鋼刀,相王和太平還能坦然受之嗎?
可是楊帆從婉兒那裡得到的消息表明,李顯似乎無意對相王和太平有更進一步的舉動,至少現在還完全沒有跡象。楊帆擔心太平和相王鋌而走險反而授人口實,所以他想見見太平安撫一番。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還沒有見到太平,甫從西域趕回的沈沐卻出事了。
第1127章 沈沐與胡椒麵
沈沐從隴右回來,已經進入京畿地區,還有一天就到長安。
沈沐此番到隴右是特意去拜見李老太公的,雖說沈沐和楊帆做了個局,擺了七大世家一道,趁機擺脫了世家的控制,但是繼嗣堂本就誕生於七大世家,打斷骨頭連著筋,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斷不了的。
他們之所以能夠擺脫世家控制,是因為如果要斗個魚死網破,對世家有害無益,而合作雖不盡如世家之意,但還在他們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所以眾世家主動放手了。
要不然的話,世家離了繼嗣堂依舊是世家,而繼嗣堂離了世家將迅速枯萎,至少在目前階段,繼嗣堂還沒有能力離開世家的合作而依舊保證擁有目前這麼龐大的力量。
七宗五姓這等世家大族,短的也經營了數百年之久,他們的「根系」早已深植於中下層,而「枝葉」則伸展於中上層,形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他們的勢力龐博而隱秘,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合縱連橫之下,彼此之間的關係可謂盤根錯節。每個世家都有人在朝中任職,但他們在朝廷上未必擁有舉足輕重的重要職位。
這些在朝任職的子弟實際上只是起個橋樑作用,為世家和朝廷大佬之間牽線搭橋,世家很少冒險把自己的嫡系子弟推上巔峰,他們的目光常常放在幾百上千年後,又怎會在意一時風光。
比如隴西李氏,在朝只有幾個子弟擔任些清要之職,並無實權在手,所以不管他們站在哪一邊,朝堂爭鬥一旦失利,頂多也就是個丟官罷職的下場,不至於有個血淋淋的結局。
而在地方上,尤其是隴西李氏根基所在的隴西地區,有大批州府縣的處於關鍵位置的中下層官吏和地方實權派人物是由李氏子弟把持的。他們遠離朝廷的政治漩渦,不虞捲入朝廷的角力,又擁有相當的實力,從而擁有左右政治局勢走向的一定影響力。
他們對朝堂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是用你無法注意到的隱秘方式暗中推動的,你看不到它插手,可它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推動或誘使你按照他的意圖發展了。
比如說此番韋後反對冊立李重福為太子,結果李重福被貶到地方,李重俊成為太子,而且利用這一爭端,皇帝還迫使相王交出了兵權,在世人看來,這僅僅是朝廷大佬們之間的一場政治角逐,與其他人全不相干。
可是,如果你知道和皇太子李重俊相交莫逆的那個李承況早已被盧賓之收買,如果你知道韋後身邊最受信任的幾個大太監和宮娥女官都收過盧賓之的厚禮,如果你知道被武三思倚為左膀右臂的崔湜和鄭愔也是盧賓之的人,你還認為在這件事上發揮力量的僅僅是皇帝、梁王、韋後幾個人?
盧賓之是這樣,世家是這樣,沈沐和楊帆也是這樣,他們操縱政局的手法大都如此,雖然他們擁有龐大的勢力,但是沒有朝廷的那種運行效率,所以他們施加影響的方式也是緩慢而隱秘,不會明明白白地叫你看到,這樣一個多麼其蠢如豬的人才會為了一時威風把這種力量展示到皇帝面前?
因此,即便讓世家吃了一個小虧,沈沐並沒有因此輕視世家的力量。這次朝廷格局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他急需與世家統一一下彼此的意見。何況,拋開合作關係不談,李太公是七七的祖父,這門親也還是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