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1頁

    只因為,事關數千學子的命運的、三年一度的春闈……終於到了!!!

    第十八章 必有深意

    大周王朝的會試,最早設在二月,後來幾次改動,定在了三月中旬。

    與府試、州試不同,會試題目更多,一共要考三場,每場三天。整個會試前前後後,一共九天。與會試相同的是,這三場,同樣考的是經義、詩賦、策問。考試的時間,則分別定在十五、十八、二十一日。

    每場考試,用時三天,同樣的,一旦進入考場,至少要兩天過後,才能夠交卷離開。

    毫無疑問,會試雖然不在「兩榜」之例,但卻是整個科舉中,最為艱難、競爭最為激烈的一關。

    會試第一場,三月十五日,卯時之前,此時,天色根本就還沒亮,好在陽春三月,一般來說,都是一年裡天氣最好的時候,既不是雨季,也不會太過寒冷。

    貢院前的廣場上,密密麻麻的,布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舉人,共有六千之多,如寧江這般,年紀在二十歲以下的,少之又少,同樣的,像府試和州試時能夠見到的白髮蒼蒼者,也幾乎沒有,偶有幾個,往往都是家世極好的書香門第。

    只因為,窮苦人家的學子,哪怕對自己再為自信,熬到四五十歲,通常也是熬不下去了,往往也就只能往吏部遞個牌子,表示自己放棄科舉,最後遞補到窮鄉僻野里,做個知縣、縣丞、學官,其中一些背後走了關係的,能夠安排到江南水鄉又或是相對富裕的縣城。  

    而身家富裕者,雖然連年不中,卻也不願意到其它州府去做個小小的、八品九品的地方官,到了一定年紀後,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乾脆老老實實的,在本鄉里做個地方鄉紳,一般從外省調來的知縣、縣丞等,也不敢輕易得罪。

    除了真正的書香門第、經學世家,才會即便到了五六十歲都不肯放棄。

    人群中,寧江抬起頭來,看著天上那逐漸變得黯淡的星辰。此時此刻,群星開始隱退,曙光卻還未出現,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廣場周圍,一個個高高架起的鐵鍋上,火光騰起,將他周圍的人們,倒出縱橫交錯的影。

    這幾天裡,小夢作為鸞梅長公主府上的女侍衛,暫時搬入了長公主府,好讓哥哥在這重要的關頭,能夠免去後顧之憂,秦無顏也跟了進去。寧江的身後,只帶著秦小丫兒,小丫兒把胸束了,穿著青衣,看上去也就是一個八九歲的尋常小丫鬟。

    廣場的外頭,士兵成列,每一場會試,都是直接派了軍隊來維持次序的。而貢院周圍的眾多瞭望塔上,站著三法司衙門派出的白道高手,既是防止舉人們在考試中作弊,也是為了防止有人前來生事……當然,敢在會試期間到貢院來生事的,那真的是活得不耐煩了,至於作弊,一旦被抓到,那是直接下入大牢的。

    

    貢院牆垣高聳,環境陰森,在建造之時,就已特意的給人一種威嚴之感。院內官威發散,讓數千學子,俱都說不出話來。卯時已到,轟然間,大門打開,竟有一種神威撲卷之感。四周的火焰,撲撲撲的,進一步竄高,全場肅靜,無一人敢於吭聲。

    這一次,沒有什麼童男童女,唯有官員,在院內一個個的唱名,被叫到的學子,恭敬入內,呈上文牒,數人擁上前來,驗明正身,查無夾帶。進入正殿公堂,於孔聖的聖像前祭拜,在考試官前領號,然後被兩名士兵,如同囚犯一般押著,穿過「顧天開運」之牌坊,進入二門,兩邊各有一碑,一面刻著「明經取士」,一面刻著「為國招賢」。

    進入龍門,另有兩名士兵接受,同樣如同押囚犯一般,暗自考生所領的號,押入各自的考棚。

    貢院內的考棚,有九千多間,考棚與考棚之間,布有荊棘。這九千多間考棚,按《千字文》排布,中央有瞭望樓,刑部派來的監視官居高望下。周圍同樣散落著眾多瞭望塔,每一個塔上都守著三法司衙門派來的白道高手,既監視著眾考生的動向,也彼此監視,不容許任何弄虛作假。

    六千多名學子,全部進場之後,天也早就亮了。其中寧江被安排到「寡」字第七號房。

    盤膝坐在考棚里,陽光撒在外頭的地面上,兩側的荊棘,猶如根根針刺,整個考棚當然都已被鎖死,木柵外放著一個木桶。寧江來到木柵邊,往高處看去,只能看到一線晴空。那一線晴空,白雲悠悠。遠處傳來一聲鑼響,幾隊兵士,在考棚與考棚之間穿梭,押著禮部派出的文員,發放試卷。  

    啪的一聲,「寡」字第七號房木欄外的桶里,也被扔了一軸紙筒。寧江伸手從欄杆中穿過,把紙筒拿了進來,然後轉身,一步一步的回到四方形的矮桌邊,正襟危坐,將裡面的兩張試卷倒出。

    第一張試卷上,寫的是十個小題,其中第一道題目,寫的是《春秋》中的一句話「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寧江搖頭……好吧,這又是一個「微言大義」!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這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說的無非就是春秋時期的魯隱公元年,隱公即位,簡簡單單的「時間」和「事件」。大概就類似於歷史書上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做了什麼一樣。

    但是,在孔子之前,魯國史官所記的原話里,寫的本是「元年春正月,公即位」,後來孔夫子筆削春秋,加了一個「王」字,於是,孔聖人為什麼要加這個「王」字?解釋這個問題,就必然要提到《公羊傳》,然後引申出說不定孔夫子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各種「大義」。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