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60頁

    裴開復建議道:「何不使義深(裴湛)受韓王之爵?」

    裴嶷卻還是搖頭,說:「西族人丁興盛,子羽為輔臣,成方等亦四、五品(指職品,其實若論爵位,全算一品),而我家唯汝兄弟。若使義深遠行,則汝將來勢單力孤,何所倚仗?必為西族所排斥甚至踐躪也!」

    等到裴通受任韓王之後,聲勢煊赫,裴開兄弟難免感到失落,就連裴嶷口雖不言,心中亦多少有些懊悔。

    不過裴通雖已受封,卻並未即刻就藩,這一方面是他先要招募人手,組建自己的藩屬班底——總不可能孤身一人就跑去偏遠處豎旗吧——二是劉演還在收復樂浪、帶方二郡,捷報尚未傳回。

    ——說好了封我海冥、提奚二縣,那你也得先有二縣才成啊。

    事實上晉惠帝末年,因為河北大亂,流寇四起,阻絕交通,晉廷就已經控制不住東北地區了,別說樂浪、帶方二郡守,就連平州刺史亦久不置;裴武、裴嶷守玄菟、昌黎,十數年皆不得遷轉,亦無從上計。到了懷帝永嘉年間,高句麗、三韓屢次侵擾,導致樂浪、帶方二郡土地半失,只靠著地方豪族勉強守住兩座郡治而已。

    即在劉琨逐崔毖而據平州的同年,帶方城正式沒於馬韓之手。

    

    兩郡的核心區域,囊括後世的溫泉平原、載寧平原和延白平原,地勢平坦,土地也相對肥沃,晉初統計,樂浪有編戶三千七百,帶方則是四千九百,不弱於幽、平諸郡。只是馬訾水(鴨綠江)以南多山地險阻,軍行不易,想要儘快收復二郡,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好在海路既通,乃可船運物資,自青州而抵南浦、海冥(海州),多少可以有些助益。

    是以劉演於四月間破高句麗,復鎮西安平,休歇士卒,於六月間南下二郡,目前才剛進入樂浪郡治朝鮮而已,距離帶方尚有二百里之遙,況乎帶方南部的海冥和提奚啊?裴通因此懇請,且待二縣收復,臣再歸藩——裴該允諾了。

    他既然要把裴通豎為榜樣,當然不可能強逼啟程,倘若裴行之在韓地根本就站不穩腳跟,甚至於竟在與三韓的衝突中喪命異域,那自己此前一番苦心,不全都白費了嗎?

    就此有人上奏彈劾劉演——也不知道跟想把裴通儘早轟走有無關聯——言其進軍遲緩,師勞無功,請求易將。裴該明白這些臣僚的用意,是想將劉琨的勢力徹底逐出平州去。但考慮到臨陣易將,於軍不利,而且暫時還需要劉氏叔侄來聯絡、羈縻慕容鮮卑,故而駁回不受。

    他打算等二郡全復後,再以酬功為名,召劉演歸洛,晉以高位,從而由中朝徹底掌控平州事務。  

    不過此戰勝亦欣然,敗也無妨,終究只是東北方向的小打小鬧罷了——劉演不過發兵五千,而且據說即便三韓聯起手來,也還出不到一萬兵馬——滅羯已然兩歲,徹底鎮定幽、冀也一年多了,府庫已將三年之儲,是可以嘗試著打一場大仗啦。

    也即如陶侃所請,增兵漢中,以伐巴氐。

    正在考慮今冬,最晚明秋便即大舉呢,樞密使祖逖卻再染沉疴,被迫上奏請辭。

    其實原本歷史上,祖士稚早該死了,在這條時間線上得膺滅羯重任,復成其功,對於這般醉心功業之人而言,就仿佛打了一針強心劑似的,乃得多延幾載壽數。但是因為長年操勞,戎馬倥傯,年近六旬的老帥終於熬不住了,遂在子孫的懇請下,主動卸肩重任,歸宅以安享晚年。

    裴該對此倒也頗感欣慰。雖說為將者自述其志之時,往往會複述馬援的名言,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但於祖士稚,裴該總希望他能夠得盡天年,不要因為戰事或者抑鬱折壽而終。

    祖逖既去,即晉其婿許柳為樞密使。

    裴該事先跟郭默打過招呼了,說你遲早會進入政事堂的,如今不妨再讓讓祖氏——要不是祖公身體狀況不允可,本來我打算讓他多做幾年樞相,直至天下底定呢,這算是讓許柳替他的班——反正許柳年紀輕、資歷淺,樞部的主要工作,不還把在思道你的手中嗎?  

    命之許柳,是為了釋放善意,以安撫祖家班底。要說祖逖麾下最重者,本有三將,即李矩、衛策和張平,許柳算是沾了姻戚之光而後起之輩。如今張平殉國,李、衛尚在,則既命許柳,他們必然會覺得:我將來也有機會為樞使而拜相啊。從來士人的最高理想,不就是封侯拜相嗎?侯既已得,那便只有拜相一個念想啦。

    而且再往後,說不定祖渙、祖濟乃至郭誦等小輩也有機會。

    於是許柳、郭默二人,跟兵部對接,籌划進伐巴氐之事,甄隨聽聞此訊,當然又會主動跳出來請命了。裴該問他:「朕既已許卿伐江南,衣錦榮歸,則於巴氐,且讓他人吧。」

    甄隨搖頭道:「臣是氐也要伐的,江南也要取的。只有早一日定蜀,才能沿江而下,攻取荊、湘,乃至江、揚,到時候臣也不求為主帥……」

    裴該心說我也沒想讓你當主帥啊。

    「……臣不求為主帥,但願率巴蜀之眾,乘大船東下建功,便如昔日王濬一般——他雖然老來昏聵,遂為石勒所殺,終究於滅吳是立有大功的……」

    裴該聞言愣了一下,隨即明白過來——這不學糙漢,你搞錯了人啦,此王濬非彼王浚,兩人差著半個世紀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6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